从湖北罗田的“田螺妈妈岗”到安徽祁门的“邻工宝妈岗”,一种名为“妈妈岗”的灵活就业模式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这种模式让妈妈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收入,真正实现了“带娃赚钱两不误”。
李文芳是中国制伞名镇广东鹤山市桃源镇的一名宝妈,她每天骑车七八分钟就能到达工作地点,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同时还能照顾家庭。之前因辞职在家带孩子,她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今终于实现了再就业的梦想。桃源镇依托制伞产业,为农村宝妈、留守妇女等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目前已吸纳近1万人次就业,其中“妈妈岗”等弹性岗位约5000人。在这里,员工可以按接送孩子的时间调整上下班,工资按件计算,真正实现“时间自由”。
类似的模式在全国多地推广。广东江门的沉香企业采用“日结+弹性工时”,员工每天工作7:30-16:30,日薪120元,自愿加班还能加钱,请假也很灵活。山东威海的花馍厂专门设立“宝妈生产线”,50多个岗位的工作时间完全根据妈妈们的空闲时间安排。弹性工时并非降低标准,而是对女性多重社会角色的尊重。
在江苏东海县,一群曾经困于家庭与生计的宝妈们,正用灵巧的双手改写命运。她们制作的精美穿戴甲不仅登上欧美时尚博主的指尖,更让这座“水晶之都”焕发新活力。如今,东海县穿戴甲销售额突破80亿元,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从业者中80%以上为农村留守妇女或宝妈。陈小敏利用灵活的工作时间,每月也能给家庭带来3500~4000元的收入,真正让最难就业的一批人实现了充分就业。现在东海县已经出现了“无妈可用”的情况,地方人社系统也加大培训力度,举办了100多期培训班。从家庭主妇到产业主力军,从廉价代工到文化出海,东海穿戴甲的故事正是地方特色产业与特殊群体就业“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
上一篇:三农三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