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坚韧的土地!
抗战时期,人口不足9万的阜平,先后经历日寇8次大规模“扫荡”,养活了9万多人的部队,让晋察冀根据地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
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
除了每人不足半亩的水浇地,阜平人一度可以指望的,便是山坡上那薄薄的一层土。对他们而言,土地不仅是命根子,更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
如何从这片贫瘠的土地,找出脱贫之路?如何让这片坚韧的土地,开出希望之花?
党的十八大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在习近平总书记关怀下,阜平人重装上阵,以信心和汗水为墨,书写了一份“黄土生金”的闪亮答卷。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盘活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种植高效林果,筑牢生态屏障,让荒山秃岭变成金山银山
九山半水半分田。
山之困,带给阜平人最直接的影响是——地太少。
“我们家水浇地不多,俩人才八分地。一般都是种一季玉米,产1000斤粮食。除了卖一部分换点零花钱,剩下的勉强够吃。”冯家口村村民赵英花说,除了水浇地,山场里还有一些长了几十年的枣树,基本上是靠天收。
因为缺地,赵英花家房前屋后,但凡能种东西的地方,都见缝插针种上蔬菜。
这样的情况,在冯家口村曾非常普遍,在地少的阜平,司空见惯。
“要是石头上能长庄稼就好了!”65岁的崔绍进望着看不尽的大山,曾多次这样幻想。
在人均水浇地不足半亩的冯家口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崔绍进对“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理解深入骨髓。
2013年数据显示:阜平耕地仅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84%,人均耕地仅0.96亩,70%的未利用地都在荒坡上。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了阜平人更多思考。
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市大力支持下,阜平县严格选取坡度25%以下、未利用的片麻岩坡地,引进客土进行土地整理,高标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地质安全和生态安全,是我们进行土地整理的底线。”阜平县林果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刘济伟说,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铆住科学规划,水、电、路、水土保持工程一并配套,严格控制水、化肥、农药的使用;产业规划上,立足水文气候、土壤条件,以生产绿色安全农副产品为目标,做好树种和品种选择、标准化生产和立体化经营。
让崔绍进高兴的是,山势平缓的冯家口村成为全县首批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村庄之一。
“新增耕地3300亩,是过去耕地面积的4倍。”崔绍进说,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与企业签订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合同,鼓励村民参与企业生产。
从此,冯家口村村民成为拥有土地流转金、企业薪金和分红收益金的“三金农民”。
随着农业综合开发持续推进,扶贫效果愈发明显。
7年间,阜平荒坡整治新增耕地11.2万亩,种植苹果、桃、梨等高效林果6.06万亩。
7年间,农业综合开发覆盖全县8个乡镇、54个行政村。41个贫困村共7092户贫困户被项目带动,户均年增收9000元。
更长久的收益,来自生态。
随着林果种植面积扩大,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3个百分点。昔日裸露的荒坡变成了“花果山”,进一步筑牢太行山区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
——长短结合、多点支撑,在实现产业全覆盖基础上,提升产业厚度,把产业扶贫作为找准路子的“先手棋”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选择怎样的产业脱贫之路?阜平人一直在探索。
早年间,阜平县大力推广种核桃和枣树,养肉牛和肉羊,俗称“两种两养”。在市场、技术等条件影响下,“两种两养”遭遇到了现实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说:“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
2015年,从“两种两养”中汲取教训,阜平聘请省专家组实地调研论证,选择以食用菌产业破题。
当年8月,省食用菌专家通占元到阜平县挂职任副县长,专题“支招”:立足气候、林木等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划定“一核四带、百园覆盖”的食用菌种植布局;建设“一会、两组、十企、百社”的整套推动服务体系,扶持10家以上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100家以上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把地头和市场连起来;开启食用菌产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推动保险兜底覆盖,让贫困户敢去种、有钱种。
4年来,阜平食用菌产业风生水起。
98个食用菌产业园区依次建立,4610栋高标准大棚拔地而起,全县年产香菇、木耳5.5万吨。
产业带动4万多户贫困户,覆盖贫困户比例达95%以上,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凭借质量和产量,阜平菌类在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基地——河北新发地,拥有了定价权。
2019年,阜平县食用菌扶贫模式成功入选全国22大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市委书记聂瑞平多次嘱咐当地干部,要在实现产业全覆盖基础上,在提升产业厚度上下功夫,为困难群众建立资产收益、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项目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每户困难群众至少有两层以上的产业保障,实现长短结合、多点支撑。
京保扶贫协作机制,给了阜平更多选择。
抓住与北京市西城区结对帮扶的机会,阜平成功引入北京野谷健康产业集团旗下硒鸽项目。这个全国最大的硒鸽产业扶贫富民项目,养殖基地占地1000多亩,可存栏种鸽55万对,每年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
项目负责人孙鸿如介绍,为最大限度发挥扶贫效益,项目设计了“三金+两促收”扶贫模式。在“三金”基础上,以阜平硒鸽品牌影响力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以就地收购喂养硒鸽的农产品带动农业发展,促农民增收。
“基本工资3000元,平时有绩效,比在外打工挣得多,还稳定。”草场口村村民李勃谊、白富慧夫妇在基地当饲养员。上个月,俩人工资加起来超过了9000元。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随着食用菌、规模养殖、高效林果、中药材、生态旅游等扶贫产业在阜平落地,穷根正一点点被拔除。
2019年,阜平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4.4%降至0.46%。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扶贫扶智更扶志,鼓起干群精气神,奋斗路上不歇脚,合力创富奔小康
站在时间长河旁回溯,停留在历史维度俯瞰,更能明白阜平变化有多大。
在骆驼湾村,72岁的顾宝青回忆说:“总书记来我家时,锅里边就温着些馒头、玉米饼子和土豆……”
随着骆驼湾村民宿旅游项目运营,当了一辈子农民的顾宝青成了民宿餐饮员工,如今年收入是2012年时的12倍。
“2016年,我是全县第一个种香菇的。大棚是现成搭好的,每个菌棒政府补贴5角钱,5万元启动资金也是无息贷款,我只要进棚跟着专家上手干就行。”顾家台村村民马秀英说,当年她净赚2万元。
曾经产业为零的顾家台村,7年间逐渐发展起1家加工厂、1家茶社、11家农家乐和30家民宿。“家门口就能赚钱,再懒的人也迈开了腿。”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国说,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了16000元。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阜平人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更引领阜平人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土生土长的店房村枣农张贵忠,2014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跟枣树专家学艺,他连山沟里发生坏果病的枣树,都能嫁接成矮化鲜食枣树。
手艺提信心,信心增胆量。
2015年,在原来承包了200亩枣树园基础上,张贵忠又承包了300多亩。
他的底气,还来自“两不愁三保障”。
去年,乘着易地扶贫搬迁的春风,张贵忠搬进了新家:100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两厅,厨卫设施一应俱全,不用他花一分钱。
“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读书都不用花钱,中午学校还有一顿免费的午饭。”张贵忠说,眼下他想的全是怎么致富的事。
“很多外边的人都来帮扶阜平,咱阜平人自个儿也得干起来!”2015年,在县财政支持下,店房村党支部书记刘淑军带人背着灶具上山,愣是修起一条长达18.8公里的盘山路。
这条路,将店房村13个自然村、11000亩枣树园串联在了一起。枣农们由此栽种起“六月红”“冷白玉”等品牌鲜食枣,旅游采摘搞得红红火火。2019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0921元。
这些年,阜平县新建1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提升9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发起成立北京·燕太片区职教扶贫协作区;设立志气榜、光荣榜,大力培树致富带头人,开办新时代“农民夜校”……
态度只有一个: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坚决扶贫不扶懒!
通占元记得,当年为说服贫困户种植食用菌,他和村干部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磨破嘴,跑断腿,讲先例,算细账,还是有人提不起心气。如今,食用菌专家侯桂森、林果专家孙建设等一到村里,老乡们争相把他们往自家地里拽。
贫困群众实现了思想脱贫、精神脱贫,由之前的“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精气神发生历史性变化。
“脱贫了更要好好干,可不能生活刚好一点就歇脚。咱阜平人要和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黑林沟村村民张彦军的话,代表着广大阜平人的心声。
阜平县志记载,“阜”为“兴旺昌盛”之意,寄托着阜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今,在这片生金的黄土上,“兴旺昌盛”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激发内生动力是治贫之本
——阜平县涞源县脱贫摘帽启示录之三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7年来,这句话被每一位干部群众牢记在心里,更被一点一滴落实于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思路决定出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帮其打开脱贫“心结”,转变“等靠要”观念,树立脱贫信心,提升致富本领,是阜平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
在阜平县这场攻坚战中,农村大喇叭广播全覆盖式宣传扶贫政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设立志气榜、光荣榜大力培树致富带头人,开办新时代“农民夜校”……扶志、扶智措施涉及方方面面。同时,该县高标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精心打造食用菌种植扶贫产业,建设硒鸽产业扶贫富民示范项目……这些扶贫政策,合乎贫困户意愿和能力实际,大大激活了他们的内生动力。田间、大棚、手工业工厂热火朝天,村里没有了闲人,一派忙碌景象。在外多年的青壮年回来了,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力军,留守的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就拿到了工资,兜底群众再也不用担心生活朝不保夕,最幸福的莫过于儿童,在家在校都能享受爱和温暖。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他们树立起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和干劲十足。可见,黄土生金的核心力量,是人。阜平脱贫攻坚战役中,比山村变化还要巨大的,也是人。
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意识贫困”“思路贫困”。长久以来的贫困状况,使一些群众渐渐习惯了接纳贫困,与之而来的是意志的逐渐消沉,缺乏理想追求,得过且过、安于现状,脱贫动力不足。这种精神上的“软贫困”,是比物质上的“硬贫困”更加顽固和复杂的难题,是脱贫攻坚最深层次的障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要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有了脱贫志气,才能主动想办法、找门路、抓机遇,同时,脱贫措施和成效又能进一步激发脱贫斗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解决精神上的贫困,并明确提出“扶贫先扶志”。好的政策会让人重拾信心、再燃激情,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有助于贫困群众增强能力、树立信心;把“帮眼前”与“扶长远”结合起来,积极帮助群众谋思路、找门路、挖穷根,贫困群众就能看到出路、看到希望;强化党员干部示范效应,发挥勤劳致富能手的榜样带动作用,有利于贫困群众见贤思齐、焕发热情;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劳动光荣、奋斗光荣的时代新风,贫困群众就会转变观念、鼓足干劲,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那一双双总书记在寒风中握过的粗糙的手,如今已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遒劲力量。当精准扶贫不再是政府一头热,当贫困群众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由 “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由“揣着手等”到“背着手看”再到“甩开手干”,脱贫攻坚势必积聚起磅礴力量,脱贫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终将被我们逐一跨越。
本报记者 李忻遥 邸志永 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