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天工》2024年第36期51-53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刘盼盼.现代建筑与现代绘画的关联性研究:以阿尔瓦罗·西扎与乔治·莫兰迪作品为例 [J].天工,2024(36):51-53.
[摘 要]现代建筑与现代绘画同处在现代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二者联系密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现代建筑与现代绘画的关联性研究出发,分析了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与艺术家乔治·莫兰迪作品的背景、观念、形式、空间、色彩等,深入挖掘两位大师之间的联系。希望对当下建筑与空间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设计思路。
[关 键 词]现代建筑;现代绘画;关联性;阿尔瓦罗·西扎;乔治·莫兰迪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4)36-0051-03
现代建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建筑包括20世纪出现的各种风格的建筑流派,狭义的现代建筑常常专指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本文研究的是广义的现代建筑,包含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现代建筑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强调理性、功能、以人为本。现代绘画是西方20世纪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社会出现了与古典绘画和近代绘画不同的现代绘画,它不再以写实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并且形成了各种艺术流派。
现代建筑与现代绘画在同一个社会时间段发展,受到历史、文化、思潮、审美等方面的相同影响。现代绘画的各种艺术流派的思想观念与表现技法也不断影响着现代建筑,激发新的创作灵感。由此可见,现代建筑与现代绘画联系密切。阿尔瓦罗·西扎作为现代建筑的代表,乔治·莫兰迪作为现代绘画的代表,两位大师之间必然也有许多关联之处。
一、现代建筑与现代绘画的背景
现代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20世纪20年代逐步兴起。设计师主张突破传统建筑形式,创造适用于工业化社会且可以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建筑。在材料上,选用钢铁、水泥、玻璃等新材料取代传统的木材、石料、砖瓦。在价格上,突出经济适用的原则,用最低的投资获得最高的回报,反对烦琐的装饰,呈现标准化设计的特性。20世纪20年代,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探索推动了现代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后来受二战的影响,现代建筑转移到了美国,形成战后国际主义风格。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崛起,注重设计的个性化与地域历史文化表现,促进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与此同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反对自然主义形式的浪潮,冒险与创新精神在此时充分体现。新观念与新理论不断出现,象征主义者的主观主义与塞尚的客观主义成为两股相对立的思潮。1912年的第一件纯粹抽象的艺术作品标志着乔托时代和14世纪初期艺术传统的终结,艺术家不断在纯粹形式与内在真实之间徘徊。传统绘画艺术主要是对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进行创作,而现代绘画艺术出现各式各样的艺术流派,如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抽象艺术等,艺术家开始探索非具体形象的形式,不断地对客观世界进行重新解读与加工。
二、阿尔瓦罗·西扎与乔治·莫兰迪作品的艺术理想
(一)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的艺术追求
阿尔瓦罗·西扎是葡萄牙的著名建筑师。他继承了现代建筑的思想与精华,沿用了现代建筑的方法与(51页完,下接52页)语言,追求外表的简洁与空间的复杂。他尊重场地与文脉,善于利用“偶然”和“不确定”的设计状况,并承认事物存在的重要性,不断捕捉事物,挖掘其独特性,如场地的地域价值、人文特色、生活方式等。
(二)艺术家乔治·莫兰迪的精神价值
乔治·莫兰迪是意大利的著名艺术家。他在20世纪初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当世界各地的现代艺术流派百花齐放的时候,莫兰迪的艺术创作却与当时流行的艺术流派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坚定地探索具象绘画艺术。莫兰迪一直保持着平和从容的生活态度,既不反对什么,也不赞扬什么,没有对时间产生焦虑,也没有对世界产生厌恶。他善于利用造型、色彩、空间、光线描绘生活用品与住宅附近的景色,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感受,艺术作品以微妙的“冥想”形式呈现,并以单纯、简洁的形态营造宁静、和谐的气氛,平中见奇,以小见大。
三、阿尔瓦罗·西扎与乔治·莫兰迪作品的关联性体现
(一)现代建筑与现代绘画的历史影响
现代建筑与现代绘画或多或少地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经过继承与接纳、沉淀与探索、创新与反叛的过程,西扎与莫兰迪也是如此。西扎曾经说过:“我的每个设计都企图去精确地捕捉短暂的影像中一个具体的片刻。要求一个人如何掌握捕捉现实的瞬间品质,其中的细微差距,而设计也将因此或多或少地清楚浮现,当设计越是精准时,它也将越是脆弱的。”这种对“偶然”和“不确定性”的敏感,多少有像塞尚一样将视觉“印象”作为一种“知觉”的经验,但超越了塞尚对内在结构的专注。在西扎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他还受到勒·柯布西耶的立体主义与建筑漫步、阿尔瓦·阿尔托的有机形态与人情化设计、阿道夫·路斯的纯粹性的影响。莫兰迪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从1910年开始,唯一让我始终保持兴趣的艺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那几位大师——我是指乔托、保罗·乌切诺、马萨乔和皮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然后还有塞尚和早期立体主义画家。”在一生的绘画之路上,他先后受文艺复兴前期传统绘画、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等的影响。
从杜尚开始,现代绘画艺术从观看转向了阅读和体验,被动的视错觉让位于主动的视知觉,促进了视觉语言的颠覆性变革。在抽象艺术的影响下,现代建筑不再单一地追求文艺复兴以来“如画”的视觉享受,转而关注空间的阅读与体验,营造建筑空间的意境。莫兰迪的绘画艺术也具有鲜明的现代建筑空间特色,在重视画面中空间形态塑造的同时将视觉经验转化为视知觉体验,追求和谐宁静的观赏体验。
(二)阿尔瓦罗·西扎与乔治·莫兰迪作品的表现技法
1.形式
西扎与莫兰迪的作品不属于同一个专业门类,前者是建筑方向,后者是绘画方向,但是二者作品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首先,在创作理念方面,二者的内心追求极为相似,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设计与艺术的理解,倾注着情感,塑造着理想世界。
其次,在创作形式方面,二者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极简性,朴素、纯粹、简洁、静谧是作品的特征。西扎往往关注精神与艺术层面,而不是政治或者社会物质需求,在建筑创作过程中,他不会过早进行主观介入或者干预,设计总是围绕着基地、场所、空间、功能展开,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偶然、意外、不确定等特性。对于莫兰迪而言,他的画作不会追求“像”,更多的是表现精神世界,构造一个非现实的画面。他不会对物像的现实状态进行精致的刻画,反而会在物像上涂抹许多随意的笔触或者使其布满灰尘。
最后,在视觉构成元素方面,西扎与莫兰迪的作品都体现着“去装饰化”的特性,二者在造型上大量运用简化的几何形态,外表追求简洁的艺术效果,但是内在联系却是复杂的。在西扎的建筑空间里,精心地组织直线、曲线、折线,体现有机的几何化形态,造型灵动多变,建筑呈现更像是雕塑,融入了环境中。在莫兰迪的画面里,客体与主体相融合,一方面是物象的现实形态,另一方面是他的内心世界,他将物象原本的具体形态拆分、剥离,并进行变形重组,融入内心视像与艺术追求。在后期的作品中,他利用平面化的几何形态塑造空间,画面拥有建筑的构成美感,平面化的组合物象呈现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2.空间
西扎与莫兰迪的作品都是以低调、隐秘的姿态示人,用平凡的形态表达着卓越的意境,而且二者都很注重空间关系的塑造,不断挖掘透视关系与视觉感知,赋予空间生命,让观者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透过表象看到内在精神层面,并引起自身的“冥想”。
首先,在空间精神层面,西扎擅长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与局部,回归建筑的“基本状态”,凸显纯粹与超脱。莫兰迪追求“平凡事物的真实并赋予平和以强韧的精神”,莫兰迪的艺术作品真诚而单纯,凸显自我本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宁静、和谐。
其次,在空间关系层面,西扎的作品外观简洁、平静,内部空间层次丰富,具有一定的动感和不确定(52页完,下接53页)性。例如,在他的空间几何中,方形的空间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适合慢行与静思,不等三角形或梯形的空间具有一定的透视效果,会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适合动感体验。如果是无墙的梯形建筑空间,他会利用吊顶的变化来塑造空间的动感;如果是没有环境限制的空间,他会使空间两侧的界面进行轻微的变动,以产生不同的建筑体验。西扎的建筑空间中还会打通一个个让视线可以穿透的行廊,使空间的视觉层次更为丰富,远处的空间更为深远,以强化空间的延伸感。莫兰迪作品的空间层次同样丰富。例如,画面中桌面与墙面构成大面积的矩形空间,不同种类的瓶瓶罐罐高低错落,构成多样、个性的第二重空间。而利用桌面、墙面、瓶罐对空间进行分割时,出现的小面积间隙空间构成了第三重空间。通过一层层空间的重叠与交融,营造和谐、脱俗、永恒的精神世界。
最后,在空间透视层面,西扎的空间中采用多视点与多面点的透视关系,视线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不会定格在某一个点上。莫兰迪则是采用平视、焦点透视、多点透视来实现绘画作品中的空间错位,通过挪动物象的位置,借助视觉错位,使画面形成一定的空间纵深感。重叠与渗透也是莫兰迪构造宁静和谐画面常用的艺术技法,不同的物象拥有不同的轮廓,形成不同的视觉平面,物象之间的搭配组合排列,形成空间的正负形态,层层的空间融合,进一步营造莫兰迪绘画空间中的意境。
3.色彩
西扎与莫兰迪作品的色彩表现都呈现一种和谐、微妙的关系。西扎用装饰材质塑造空间色彩,莫兰迪用绘画颜料塑造画面色彩。他们都喜欢采用低饱和度与低纯度的色彩组合,整体简练而高级。相比而言,西扎的空间色彩采用白色、灰色、米黄色的频率最高,而莫兰迪画面的色彩搭配更为丰富多变。
由于地中海地区特有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建筑历史传统,西扎在建筑设计中使用的材料受到一定的限制。结合地中海地区阳光充足、气候温和的特点,他常用白色石灰粉刷和纯净的白色表皮更好地展现光影的变化,在自然阳光的照射下,建筑空间美轮美奂,气质优雅而纯净,创造了宁静精致的诗意,而粗糙的混凝土、简洁的花岗石、细腻的木材又与白色的抹灰墙面产生对比,凸显了空间质感。西扎建筑作品的装饰材料选择体现出地域性,他结合当地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材质,不过在空间装饰材料的应用上一如既往地呈现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例如,中国宁波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建筑外观采用黑色的双层波纹铝板材质,入口大厅的室内色彩一分为二,上部是米白色乳胶漆,下部是白灰色大理石,中庭坡道地面为白灰色的大理石,其他部分均为米白色乳胶漆,配合暖白色的照明灯具,留下细腻而轻盈的光影,展厅、咖啡厅、办公室等则是在硬装空间中增加软装部分,选择色彩沉稳的木材家具点缀空间。
莫兰迪的绘画作品会将物体固有色和空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融合,色调多变,如米黄调、黄褐调、黄绿调、橙黄调、蓝白调、暗紫调等,色调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各种色块与主色调紧密联系。莫兰迪会运用色彩的视错觉展现所画物体的三维形态、空间的远近、画面的平衡等,以表达画面的次序感与节奏感。莫兰迪还会通过色彩的特有属性来表现物体的质感与厚度,从而让物体拥有立体感。
四、结束语
在时代背景与艺术理念的影响下,现代建筑与现代绘画联系紧密,在许多层面都有关联之处。虽然建筑设计与绘画艺术已经是独立的专业门类,不属于同一种专业学科,但是现代建筑或多或少地有现代绘画的影子,而从现代绘画中也能看到现代建筑的形态。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与艺术家乔治·莫兰迪在历史影响、艺术追求、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关联性。二者均秉持“反装饰”的态度,善于挖掘平凡细微的事物,利用抽象、极简的造型,塑造和谐、宁静的秩序感,追求自由、纯粹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与体验塑造诗意空间,引发观者的深入哲思。
参考文献:
[1]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张春政,卢丽丽.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建筑相互关系的探索研究[J].现代装饰,2011(6):85-86.
[3]张楠,孔宇航.新观念·形式·图绘:“绘画-建筑”空间互动的3种路径[J].建筑学报,2022(7):21-27.
[4]齐若宁.新地域主义代表:阿尔瓦多·西扎的建筑思想[J].建筑与文化,2021(4):248-249.
[5]沈康.阿尔瓦罗·西扎与诗意的建造[J].华中建筑,2011,29(12):24-26.
[6]蔡卫.阿尔瓦罗·西扎的美学和启示[J].大艺术,2007(1):52-55.
[7]林子春.论莫兰迪作品的色彩和空间结构[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2(10):334-336.
[8]李洋.简单与丰富:莫兰迪作品的图式特征[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53页完)
作者简介:刘盼盼,女,1991年生,河南商丘人,设计学硕士,工艺美术师,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