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佚名
2025-01-03 21:05:46
0

□刘水静杨镒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之为指导引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征程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方向和重要着力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不断凝聚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力量。

以强大思想引领力指引文化发展方向

思想引领力指思想理论的说服力和引导力,具体表现为科学先进的思想理论能够有效凝聚社会共识,高举起指引人们齐心推进共同事业的思想旗帜。文化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意味着文化发展有着清晰明确的目标方向,其中的思想理论能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指导,文化成为引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下,思想引领力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能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概括而言就是在文化建设领域能够有效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立并不断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思想具有强大引领力,文化建设就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性,突出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引领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百多年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刻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内在规律,在引领实践变革中充分展现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彰显出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当前,我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鼓催程。我们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引领力,以之为指引使全党全国人民在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中掌握历史主动,创造新的伟绩。

增强思想引领力,关键要坚持不懈深化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我们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各级党委(党组)认真落实好“第一议题”制度,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研究部署、推动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等多种形式不断推动党内集中教育扎实深入开展。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我们要守正创新做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普及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数字化传播手段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论武装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要引导人们紧密联系新形势新任务,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把科学思想转化为推动文化建设及各领域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强大精神凝聚力汇聚文化建设力量

精神凝聚力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人们所产生的吸引力与聚合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承载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共享历史记忆、共有情感联结,是维系民族团结相向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和民族拥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就意味着拥有了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实现宏伟目标的坚定信念和执着毅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风雨洗礼中不断淬炼形成的中国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深厚精神滋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中构建强大精神凝聚力,即要以新时代中国精神激发中国人民的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精神具有强大凝聚力,文化建设就有了团结奋进的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支撑我们砥砺前行、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下,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矢志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的强大凝聚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重视加强精神凝聚力建设,凝聚起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

增强精神凝聚力,关键要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新时代中国精神既源自于历史,又植根于当下,深深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之中。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赓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传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党的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中汲取前行动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激发创新创造、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精神凝聚力的增强离不开高品质精神文化作品的涵化和滋养。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用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的文化精品凝聚人心、汇聚民力,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涵养人民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尊重和激发全体人民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和文明创建活动,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要继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提升普及水平,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不断强化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以强大价值感召力培育时代文化风尚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推动文明进步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就意味着其能融入国家治理、社会建设和公民培育的方方面面,并充分转化为人们的内在精神追求和外在自觉行动。在当代中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感召力,就是要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共识,成为促进国家发展、完善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遵循。

价值观具有强大感召力,文化建设就有了明确的价值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维系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鲜明价值指引;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了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价值依循,能有效聚合社会共识,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全体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有助于引导公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当前,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日趋复杂多样。多元价值观取向为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和价值观安全。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壮大主流价值、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急迫任务。

增强价值感召力,关键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着力培育时代新风、塑造时代新人。以法治承载价值理念,价值观建设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我们要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核心价值观中的理念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形成与核心价值观内在精神深相契合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日常生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场景。我们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注重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挖掘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建立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循公序良俗,涵育文明新风。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同时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最需要进行精心引导和悉心栽培。要在顺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并在社会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行为。

以强大国际影响力助推人类文明发展

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指一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具体表现为该国文化产品、文化理念、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文化内容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被接受程度。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地位和话语地位。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了强劲的对外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就意味着其在国际社会中掌握了更多的领导力和主动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要增强的国际影响力,是指通过塑造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格局,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宣介中国主张、展示中国形象,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更多智慧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愈发关注,期待中华文化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同时,中国的和平崛起也让个别国家的政客坐立难安,他们固守冷战思维,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通过阵营对抗来巩固自身地位,利用信息优势和舆论霸权恶意歪曲我国国际形象,煽动文化竞争,甚至挑起所谓的“文明冲突”。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真正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为推动破解世界难题、完善全球治理、促进人类进步提供思想启示和文明方案。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关键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提炼概括具有时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立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着眼时代形势和人类需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向世界宣传推介中华文化。文化主张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正确表达和广泛传播,离不开具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传播体系与传播能力建设,建强融合传播矩阵,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推动传播资源优化配置,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更好传播中国声音。对外文化贸易是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我们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拓宽海外文化市场,更好推动高品质文化产品扬帆出海,以高质量发展的对外文化贸易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强国建设事关事业全局,事关长远发展。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文化强国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接续奋斗,在着力构建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中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续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作者分别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社...
河南日报数字报,河南日报电子版,河南日报,河南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2025-01-03 21:05:46
冷҈冷҈冷҈!连发多条黄色...
最高降幅超20℃!多地或将迎来大暴雪。-河南日报网由河南日报社主办...
2024-03-12 09:21:21

热门资讯

北方30℃以上区域将成片出现 ... 四月二十四日,江南、华南地区遭遇新一轮降雨。二十五日为此次降雨过程的峰值阶段,广东中南部局部地区出现...
4.28亿美元!美再宣布对台军...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就美对台军售答记者问问:美方近日宣布,将向台湾出售总额4.28亿美元的军机零部...
笑坏了!31岁网红“俄罗斯娜娜... 她的离开让我们开始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娜娜走了,真叫人心疼,也引发了大家对她跟老公王涛感情的揣测...
重度烧伤消防员刘攀女友宣布怀孕... 全身烧伤面积93%是个什么概念?一般情况下,烧伤50%以上就算是很严重了,93%几乎身上就没有完整的...
我国不包括调休的公共假期是11... 从每次假期天数的表面上来看,2024年我国的公共假期安排有元旦1天、春节8天、清明3天、劳动节5天、...
京沪新政落地首个周末:到访量提... 近日,北京和上海两地同步调整楼市新政,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也是继去年以来楼市调控政策的一次重要变...
于和伟回应看着连数都算不好 演... 金融剧《城中之城》现正热播,由导演滕华涛操刀,白宇帆、于和伟联袂主演
南昌房产从业者发声:致使居民被... 4月2日,南昌市南昌县当地资深房产从业者告知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近日南昌强对流天气中3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