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事。我们生活中处处有酒,意气风发时喝一杯,柔情蜜语时喝一杯,悲喜交加时喝一杯酒。对于有些人而言,酒是知己,酒是愁绪,酒是人生,酒更是交际文化的一部分。总之一生的喜怒哀乐,往往都融在一杯酒里。
在酒桌上,大家经常会看到有的人千杯不倒,酒量惊人。但也有一喝酒就爱“脸红”的人,尽管只是喝了一两杯,脸就会发红发烫。嘴上还嚷嚷着:我没醉,我还能喝。
有人说这是特别能喝的表现,也有人说是不能喝,所以一喝酒就脸红,到底能喝还是不能喝呢?
其实,这都是“脸红基因”在作怪,喝酒脸红被称为“亚洲红”,而白人、黑人却极少有喝酒脸红的。这是因为亚洲人携带ALDH2基因突变,ALDH2基因突变导致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积累,引起末梢血管扩张,导致面部发红,就是我们俗称的“喝酒上脸”。
全球有大约8%的人携带这种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亚洲人群,因此酒精脸红反应也被称为“亚洲红脸症”(Alcohol flushing syndrome,简称AFS)。
喝酒脸红,很伤“心”
研究表明,ALDH2基因突变与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增加有关。今年斯坦福大学专家研究调查表明,导致喝酒后面部发红的ALDH2基因突变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增加亚洲人冠状动脉疾病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内皮功能的临床评估显示,携带ALDH2*2的人在少量饮酒后表现出血管舒张功能受损。换言之,少量饮酒也会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产生显著影响,重度饮酒者患冠状动脉疾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倍。
喝酒不脸红,是否多喝点?
喝酒“面不改色”的人或许具备较高的耐酒能力,但并不能根据喝酒“脸色”变化来笼统地判断一个人的酒量深浅。
正所谓,喝酒以小酌为乐,小饮怡情,大饮伤身。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适度饮酒”标准是一个健康的男性,每日摄入的酒精不应该超过20克,而我国的标准则是15克。这里的克数指的是纯酒精的克数。如果按照白酒42度的标准计算,大约也就是五十克左右,甚至连一个小杯都不到。
而且这个标准是针对成年男性而言的,对于成年女性和老年人,适量饮酒的量应该更少。而未成年人、孕妇和患有某些疾病或者服用某些药物等人群来说,最好完全避免饮酒。
其实,任何程度的饮酒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上升。而且不仅仅是伤“心”,同时也会损害多个组织器官。总之,喝酒没有“安全量”,能不喝尽量就不喝吧。尤其是喝酒脸红的人,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酒量好”,反而因饮酒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所以,喝酒就脸红的人最好做到滴酒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