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民族旅游名片,推进农村乡镇振兴
——关于榕江县朗洞镇举办第二届原生态泥鳅节的一点思考
宁东华
朗洞(笔者自注:“朗洞”系侗语译音,意为地势开阔平坦的地方)是一个古老的侗族之乡也是一片充满红色革命记忆的红土地。说她古老,是因为她很早就有侗族的祖先在此休养生息,据朗洞沿革记载: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下同),置古州厅后,朗洞设营参将,宰牙设土司官;清乾隆二年(1737年),开泰县承由古州移驻朗洞,称朗洞县丞,属黎平府;清宣统元年(1909年),朗洞县丞划归古州厅。说她是红土地,是因为1934年12月中央工农红军长征时曾途径此地,并在朗洞东门街墙上留下红色标语,这些标语,1980年被榕江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在朗洞建设了中央红军长征纪念馆,现在这里还有红军长征的一组雕塑。
2023年6月3日星期六,应榕江县财政局预算股负责人秦辉之邀,我和爱人一起到朗洞镇参加“榕江县朗洞镇第二届原生态泥鳅节”。
这是我第二次到朗洞,离第一次到这里已经过去了整整55年。我小时在寨蒿读的小学,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吴淑媛,这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女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据说她丈夫由于1957年曾发表过一些过激言论,后被划定为右派份子,一直在外地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时,吴淑媛老师受丈夫牵连,1967年被贬到朗洞。那时寨蒿是区委所在地,朗洞属于寨蒿区公所管辖的公社。1968年暑假期间我特意到朗洞公社看望吴淑媛老师,那时的朗洞公社,大多是榫木栏杆结构的木房子,因为穷,有的人家买不起瓦,屋顶还是茅草遮盖,也有少量的土坯房,显得破败而低矮。这次再见到朗洞镇时,恍如隔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旧貌换新颜”,镇里几乎都是预制板的水泥房,如同别墅。从上世纪60年代的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舒适漂亮、星罗棋布的小别墅,住房的变化见证了一段朗洞镇发展的历史,书写了新时代朗洞镇群众的幸福生活,也充分说明朗洞镇真的是富裕起来了。
泥鳅节这天,虽然天气炎热,但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泥鳅节的轿车停了一坝。演出现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数千人聚集鹅卵石铺就的坪坝上观看开幕式。泥鳅节先是领导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接着表演节目,其中有芦笙表演,“牛把腿”(注:侗族的一种民间乐器也称琵琶)弹奏表演和山歌演唱等,侗族姑娘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让人目不暇接。而后是捉泥鳅活动,“准备,开始!”随着一声令下,早已经挽好裤脚的游客们快速奔向水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手猛地扎进水里,尽情享受捉泥鳅之乐趣。泥鳅是一种非常狡猾机灵的水中小动物,而且滑不留手,有的小孩弄得一身泥也没有抓起一条来。但见一位大嫂,从容不迫走到田里,几分钟就捉了一袋子。在田埂上观看热闹的旅客是乎比田里的小孩还着急,喊声震天,不绝于耳。接着还有捉鱼和捉鸭子活动。
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在福建民歌《捉泥鳅》的背景音乐里,游客将捉到的泥鳅称重,看谁是捉泥鳅冠军,当冠军的还有奖励。
看完泥鳅节后,心里若有所思,在目前在振兴乡村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打造乡村旅游,意义重大而深远。笔者想就擦亮民族旅游名片,推进农村乡镇振兴发表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发挥民族资源优势,扩大乡村旅游效应。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这是我国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地处贵州省苗岭深山,都柳江畔的侗寨,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镶嵌其间。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朵奇葩,正日益显示出她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魅力。侗族因侗族大歌而蜚声海内外,榕江县是“侗族大歌之乡”,侗族大歌是榕江县、也是朗洞镇最亮丽的底色和宝贵的名片。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贵州省从江县、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高度评价说: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如何将侗族大歌与侗族的各种节日联系起来,进一步发挥民族资源优势,值得大家研究,侗族节日有侗年、甜藤粑节、乌饭节、芦笙节、苦酒节、过香节、姑婆节等。怎样把民族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深化民族资源史实研究和价值挖掘,激活民族资源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民族资源优势,让民族资源“动”起来,让侗族的英雄人物“活”起来,让侗族历史生动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这一次欣喜地看到,榕江县、朗洞镇这些年也在积极开展这一方面的活动,从2022年开始举办的泥鳅节,就是在为旅游造声势、扬“侗”名,扩大影响力,增加吸引力的开始。目的是以“捉泥鳅,促旅游”为主题,不断丰富游客体验感,向世人展示侗族历史和朗洞镇民族旅游的巨大魅力。
二、打造原生态泥鳅节,成为促旅游新品牌。民族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民族资源这一重要载体,将民族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丰富旅游品质,唤醒民族记忆,接受精神洗礼,用侗族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启示人,用侗族的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鼓舞人。朗洞镇党委政府认为民族特色文化是旅游业持续发展之魂,其价值在现代旅游中日益凸显,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成为旅游业一个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榕江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依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做好打造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与培育壮大旅游产业结合的文章,全力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因此朗洞镇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发民俗节庆、民俗风情景区、民俗实景演出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等旅游项目,着力推动旅游业发展。打造原生态泥鳅节的目的就是依托侗族传统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业,扩大旅游效应,把民族资源转化为“民族财富”,成为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强劲动力。
秦辉介绍说,由于他曾在朗洞镇财政所当过所长,对朗洞镇的情况非常熟悉,自去年朗洞镇开办第一届原生态泥鳅节以来,现原生态泥鳅节已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块招牌。朗洞镇以“原生态泥鳅节”节日为契机,把侗族民族风情融到节日活动中,深受游客欢迎。“原生态泥鳅节”给旅游业带来的红利已出现,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民族自信、民族自豪和民族团结,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旅游加农家乐”的融合,拉动了朗洞镇旅游经济增长,我认为这条路还得坚定不移走下去。
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擦亮红色旅游名片。朗洞镇不仅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宣传方式。湘江战役之后,中央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人。毛泽东极力建议,红军应该避实击虚,转兵黔东南。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红军由湖南通道转入黔东南重镇黎平,并于12月18日,召开了黎平会议,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由红三、五、八军团以及中央纵队组成的左路纵队从黎平出发,经高场、八里、尚重到达高洋。先头团击溃国民党地方常备队和地方款团后,左路纵队又兵分两路,一路红三军团福建师从高洋进入榕江境内,经八书、盘假(读音为lia2)、半溪、羊全、宰练等苗乡侗寨,于12月23日下午进入朗洞进行休整。红军进朗洞后,大部分驻扎朗洞城,小部分住岑王、平地、宰练、长寿等周边附近的寨子,红军指挥部设在邱家大院。红军驻朗洞,对国民党黔军、桂军驻扎重地古州方向进行警戒、防御。主力部队则从高洋经高定、南哨、剑河、台拱,继续进兵北上。由于当地老百姓被国民党军队、地主武装的糟蹋和蹂躏,对军队很害怕。加上国民党政府和土豪造谣污蔑红军烧杀掳抢,共产共妻。所以当地老百姓听到有红军部队来到的消息,有的跑进深山躲藏起来,只有跑不动的穷苦病人和胆子大一点的老人才呆在家里。红军进入朗洞,迅速开展宣传,深入穷苦人家里,向老百姓讲红军是为工农大众谋利益的革命道理。红军在能写标语的地方写上宣传标语,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东门王定绪家的墙壁上,写有“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大十字街的墙壁上,写有“打倒封建军阀!”。东门街王琪家大门外墙的两边,分别写上《苏维埃政府反日五条主张》和《白军士兵抗日六条纲领》。后来,红军在朗洞城召开军民大会,原计划在城内小学召开,由于来的群众人数太多,后转到东门河边的江家大田召开,参加会议的军、民有近万人。在东门口大田搭建的大会台上,先是红军女战士唱歌。接着一位年近40岁的红军指挥员向大家宣讲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号召各民主力量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工农红军是来打富济贫的,是为穷人的翻身解放闹革命的,号召民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新中国等等。这些历史都是党史学习教育最鲜活最生动的教科书。
笔者认为,朗洞镇应立足用好用活这些红色资源,依托红色阵地和资源,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推动红色故事宣传,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并充分利用快捷的“剑榕”高速路,设计精品线路,如:榕江县第七军展览馆——练国梁故居——榕江县烈士陵园——朗洞镇中央红军长征朗洞陈列馆等。
四、以“红”带“绿”协调发展,促进旅游提档增速。红色旅游以红色为纽带,突出红色资源优势,通过红色旅游这块闪亮的金字招牌,为经济发展提升新的增长点。聚焦朗洞镇“红色”和“绿色”主题,探索出一条“一红一绿”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红色、绿色融为一体,助推红色旅游升温,让游客感悟到“红”的魅力,又体验到“绿”的美景。以红色旅游为抓手,带动生态游、休闲游、民宿游、亲子游,促进乡村振兴,让“红色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新增长极”。
近年来,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疫情逐步消失后,到榕江县来参观的也逐步增加,榕江县现在又在打造足球的“村超”活动,到榕江县观看“村超”的群体络绎不绝,朗洞镇应以红色旅游和榕江县足球“村超”为契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地的优势,打造足球旅游新亮点,加快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让朗洞镇成为出“文旅兴、生态美、产业旺、民生实、民族亲”的最美新乡村。
作者:宁东华,遵义市广播电视台退休资深记者,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曾是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节目评审评委、贵州省记者协会会员、贵州省新闻学会会员、遵义市广播电影电视学会副秘书长、遵义市新闻学会副秘书长、遵义市影视评论家协会会员、遵义市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遵义市红花岗区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名字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家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