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固然需要流量,但绝对不能“电线杆化”;无论是碰瓷院士,还是夸大治疗效果、误导消费者,电商平台的监管作用体现得都还不够
近日,有消费者向媒体反映称,他在某电商平台为家人选购膏药时,发现一些店铺的相关产品宣传图片中有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的照片,产品宣称可以治疗关节炎、皮肤病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当记者致电钟南山院士了解情况,对方表示从未为任何商家包括电商代言、推荐过任何产品。
在电商平台上,产品宣传图随意使用他人肖像的情况,可谓比比皆是。在未获他人授权的情况下,以营利为目的,随意使用他人肖像,用于宣传推广等商业用途,毋庸置疑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不仅如此,利用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作虚假宣传,还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也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很可能会误认为该产品或者该商家,与被使用肖像的公众人物存在某种关联,进而基于对公众人物的信任,在被欺骗的情况下做出消费选择。
↑大量电商产品以名人代言或推荐形式做产品推销。图据央广网
越是医学领域的各种疑难杂症,越容易出现各种“神药”。电商平台销售的很多“神药”,并没有药品或保健品方面的任何资质,号称“祖传秘方”实则纯属小作坊自制。此类产品能否在电商平台上合法出售,本身就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相比经常出现在农村集市上的摊点,电商平台上的此类商家的影响力无疑要大得多。如果缺乏足够有效的市场监管,任由其一方面疯狂打药品销售擦边球,另一边还碰瓷名人专家“帮”其“推荐”产品,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和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可想而知。
在广告宣传层面,碰瓷院士代言推荐产品,夸大疗效欺骗消费者,更涉嫌违法。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等,均是广告法的明确规定。
电商平台上的“永不复发”“包断根”“当晚见效”之类宣传语,配合盗来的专家院士图片,对某些饱受疾病困扰以至于病急乱投医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辨识能力相对较弱的农村消费者或老年人群体,也许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购买,花了冤枉钱不说,还可能对身体有害。
电商平台固然需要流量,但绝对不能“电线杆化”。院士被电商碰瓷代言,电商平台是第一责任人。对于肖像权被侵犯,钟南山院士等公众人物,也许不一定能够及时发现;即便发现了,可能也没时间去追究侵权者责任,这是造成侵权者有恃无恐的原因之一。但是,电商平台应该是心知肚明的。无论是碰瓷院士,还是夸大治疗效果、误导消费者,电商平台的监管作用体现得都还不够。电商平台有义务有责任强化产品上线审核和广告宣传监管职能,发现明显碰瓷名人的广告宣传,应该及时下架并予以处罚。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网络亦不是法外之地。盗用公众人物形象进行虚假宣传,违反商业道德,破坏社会公信力和诚信体系,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秩序。对于此类违法行为,要求电商平台强化主体责任之外,相关执法部门也有必要持续加大查处力度,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优化公平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