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探险的过程去呈现本土的风土人情,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此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兼顾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长远的发展。」
>>>
4月1日,“鬼吹灯”系列的最新改编网剧《龙岭迷窟》在腾讯视频默默上线。
而说起“鬼吹灯”,大家津津乐道的,除了它自成一体的庞大、丰富的故事架构,精彩、神秘的故事情节之外,恐怕还得是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说不清,道不明的版权之争和改编乱象。
版权归属的混乱,间接导致了其衍生作品的良莠不齐。无论是改编的电影还是网剧,能真正让观众满意的作品屈指可数。
除了16年上映的网剧《精绝古城》,19年上映的《怒晴湘西》以及15年的电影《寻龙诀》之外,其它作品都始终徘徊在豆瓣5分上下。
那么这次开播的《龙岭迷窟》又如何呢?
在没有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自上线以来《龙岭迷窟》前六集的播放量累计已达3.6亿次,截至目前的豆瓣评分为8.3分。
(《龙岭迷窟》的豆瓣评分)
主演潘粤明为了剧中自己发胖而向观众道歉的话题,竟然也达到了3.8亿次阅读。
(微博热搜:潘粤明为发胖道歉)
那么同样作为老IP的改编之作,《龙岭迷窟》的独到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靠谱的还原,优秀的选角
如果无法做到像原著作者那样优秀,那么就最大限度地还原好了。“鬼吹灯”系列最难以被影视化的地方就在于其描绘的内容上面。
原著作者天下霸唱靠着自己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到一个个充满神秘感和恐怖感的古墓、迷窟之中。而与看书靠脑补相对的,能否最大限度地还原书中精致的情节和内容也成了评判一部“鬼吹灯”衍生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从前六集的情况来看,《龙岭迷窟》在场景的搭建以及内容的还原上都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忠于原著,并且在剧中场景的刻画上下足了功夫。
(胡八一与王胖子在洞穴探险)
比如主角三人误入迷窟之后,在地下洞穴的种种遭遇。整个洞穴给人的感觉是密闭的,封闭的,力求一种“立体感”和“空间感”,乃至一种真实的压迫感。
剧组对洞穴顶部也进行了还原,而不是仅仅通过压低画面色调,放大回声,在平面上营造出一种勉强的参与感。
(王胖子在洞穴遇险)
这种立体感还体现在三人吃火锅那一段上;透过窗户你可以看到整个火锅店的全貌,能看到其他正在吃火锅的人,还有空桌上的火锅,而不是只有主角。
(胡八一王胖子在火锅店吃饭)
此外还有主角三人渡黄河,与河中大鱼“铁头龙王”角力的重头戏;村民起棺打旱魃,对棺内古尸全身的各处细节,剧组都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还原。
(与铁头龙王相遇)
不只是对大场面的描绘,在观看《龙岭迷窟》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剧组的目标不仅仅是呈现主角形象,还有通过大量的无人机航拍镜头,把人物所在的自然环境也如实地、完整地展现给了观众。甚至主演潘粤明自己还在微博上当起了“导游”,带着观众一起看剧中风景。
(胡八一吼秦腔)
(三人乘车进村)
除了自然环境之外,剧组对社会环境还原也非常到位;不论是对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的高度还原,还是三人过黄河时吆喝着“两张大团结”的讨价还价,剧组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元素,配合偏黄色的滤镜,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年代感。而《龙岭迷窟》的魅力不只在于由探险产生的神秘感,还有一种独特的年代感吸引力。
(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的还原场景)
前作《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选角的失败;港台腔的胡八一,一点儿也不胖的王胖子等等。
《龙岭迷窟》在选角上比较到位。它没有花大价钱去请流量明星,而是打造了与原著气质最为接近的演员阵容。
(三人疑惑地看着陈瞎子)
而《龙岭迷窟》的主演不仅演技在线,还被观众冠以史上最符合原著人物的殊荣。潘粤明饰演的胡八一,机智强悍还带点儿玩世不恭的匪气;姜超饰演的王胖子,憨厚里还带着一点儿鸡贼;佟磊饰演的大金牙,精明世故,又有一丝猥琐气质。
悬疑+幽默=?
从《龙岭迷窟》的前六集来看,整个系列的基调并没有像传统探险片一样严肃和神秘,而是使用了非常多的篇幅去“玩儿”幽默。这乍看起来好像有点儿离经叛道,但产生的效果却并未如此。
《龙岭迷窟》借助幽默感首先达成的,是对整个故事缘起的巧妙阐述,以及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
比如第一集中准备前往陕西的胡八一和王胖子,二人并没有过多的对话。但当王胖子拿出两个红裤衩的时候,大家自然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了解到这两个人的生活日常和性格特点,以及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的哥们儿关系。
(带俩裤衩够不?)
此外,幽默感也并不全是为了衬托人物而生,它没有什么实用意义上的目的性,就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有时来的太快,猝不及防,可又乐在其中很是享受。
比如逃过围追堵截的三人组,到村民王大爷家里暂避风头这一段情节,胡八一操着一口奇怪的陕北口音向王大爷求情,结果被王大爷直接回怼:年轻人,我听得懂,你说人话。
(向王大爷求水的三人)
(在大爷家蹭饭的三人)
不过,《龙岭迷窟》对幽默感的使用,并不仅仅是为了增添喜剧色彩那么简单。比如第四集那一段长达4分钟的,一镜到底的原创打戏;
凶狠的老大,吆喝着“我要炸死你”的小弟,跑到呕吐的打手,被围困的三人组;在一段不合情理的情歌BGM伴奏下,双方在村子里你追我赶,打掉了门牙,拍碎了板砖。这颇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感觉,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又停下来思考人性的贪婪。
(三番五次要点炸药的小弟)
《龙岭迷窟》想表达的,其实是探险的征途上不是只有陷阱、危险和悬疑,日常的搞笑和调侃也是理应存在的。
(陈瞎子的“官方吐槽”)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陈瞎子为胡八一摸骨,却惊叹道其长相竟然与他年轻时颇有几分相似。这其实是官方玩的一个梗,因为胡八一的演员潘粤明在前作《怒晴湘西》里演的就是陈瞎子,所以这次的会面也可以算是“长大了我就成了你”的一种官方自嘲。
《龙岭迷窟》虽然忠于原著,但它依然是面向全体观众的,在前几集还没有深入探险核心情节的情况下,通过幽默感的大量运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各路观众,还可以让情节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所以,《龙岭迷窟》真正做到了“玩儿”幽默,而不是“造”幽默。
价值的输出or单纯的探险?
从上面的分析看来,《龙岭迷窟》虽然在结构上保持了以往同类网剧的基本架构,即组队-寻宝-得宝,期间穿插着对各种闻所未闻,天马行空的场景描绘,但在内容上它其实变得更加多元,甚至更加侧重一种本土文化的输出。
这就牵扯出一个长久困扰同系列作品的难题:我们对古墓探险类题材的影视作品,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它们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龙岭迷窟》的取景地之一)
中国早期的丧葬、古墓题材类文化产品,如电影《东陵大盗》《夜盗珍妃墓》等,多是以宣扬盗墓者不得善终的观念为主,强调一种因果报应的关系。而此后一直受限于题材的敏感,这类文化作品始终属于长期沉寂的小众文化。
而直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此类题材的文化作品也得到了展现自身的平台,这里面当然要以“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两大超级IP为佼佼者。
不过就像《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所提到的,写作《鬼吹灯》的初衷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创作兴趣,并没有想要刻意传达什么价值。而在影视化的过程中,这个任务很大程度上就落在了改编者们的头上。
(对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的还原)
但是受到市场逻辑的影响,改编者们的思路往往都是执着于追求极致的视觉盛宴或是走偶像派路线来收割流量。
而在这个过程中,题材本身的价值却始终难以找得到一个稳固的支点。近几年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改编作品在市场上泛滥成灾,以至于国家不得不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规范。
不过,从去年的《怒晴湘西》到今年的《龙岭迷窟》,我们不难发现,此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要想被观众们真正接受,除了表面上塑造的各式神秘景观,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忠于原著的靠谱改编,更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到本土文化的内核上来。
(《龙岭迷窟》的拍摄现场)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龙岭迷窟》要花那么多的精力去还原老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动用无人机去拍摄广袤的黄土高原。
因为探险虽然可以让观众获得感官刺激,但借助探险这一过程去呈现本土的风土人情,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此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兼顾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长远的发展。
也正是如此,《龙岭迷窟》不是一部单纯的探险片,它的内核更加多元,呈现的文化景观也更加丰富,对观众也更加包容。
不过《龙岭迷窟》欠缺的地方也恰恰就在于此:它在前六集当中嵌入的元素实在过多,这对主线剧情的推进和整体的节奏产生了阻碍。全集一共18集,三分之一的篇幅已过,主人公们的探险还没有正式进入正轨,这着实显得有些拖沓。
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说,当古墓探险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悬疑”“探险”,它才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华丽翻盘;但如何掌控各个要素和探险内核的比例协调,还需要导演和演员们的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