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乡村美景、耳听鸡鸣犬吠、呼吸富氧空气、品尝农家菜……这幅和谐美丽的乡村新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进入夏季旅游,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选择远离城市的喧嚣,到乡村旅游度假。道里区榆树镇新乡村“回村住民宿”“满房”已是常态。该村通过盘活闲置农舍资源,“长藤结瓜”式发展乡村家庭民宿,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营、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农舍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之路,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村委会带头打造民宿“样板间”
在布满鲜花的农家小院,爷孙二人荡着秋千,品尝着刚刚从一个公里外的采摘园送来的新鲜葡萄。院墙上孔雀、画眉鸟等栩栩如生的彩绘画,让人感觉置身在鸟语花香的仙境里。这是这间民宿,一个院子外加三个房间,房内米灰色的木质墙壁、与铝包木门窗、实木家具、原木墩座椅等原生态家具搭配得相得益彰,电热炕、彩电、空调、厨具等一应俱全的设施则给人一种家的温暖和舒适。
隔壁的两家民宿则是迥然不同的风格,院墙上年画娃娃的彩绘画、屋里的东北大花被,烧烤炉、麻将桌、点唱机和台球桌,充满了浓郁的乡村味道。
“这三间民宿分别叫回村住民宿7号院、8号院和9号院,是新乡村村委会打造的。”新乡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良向记者说,建设这三间民宿的初衷有两个:一是看到城市人有周末假期来农村度假的需求;二是希望能够通过建设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采摘业的发展。去年夏天,村委会将农民手中的三间闲置房屋承租下来,找专人设计、装修,打造了三间风格不同的民宿,起名为“回村住民宿”。从去年营业至今,三间民宿纯收入近6万元。
“为何叫7号院、8号院和9号院,没有按照数字顺序起名呢?”王国良说,我们村委会只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希望更多的村民将闲置房屋利用起来,一起加入到发展民宿经济的大军中。“新乡村民宿统一叫‘回村住民宿’,一号院、二号院、三号院这些响亮的名字,留给他们。”
“回村住民宿”遍地开花
在村委会的带动下,耿力、高明明(化名)夫妇最先加入进来。
耿力是土生土长的新乡村人。十多年前,考学后留在城区工作。2023年,耿力把新乡村的60多平方米的闲置老宅重新装修了一下,准备周末带着家人回来住。“看到村委会打造的这三间民宿很受欢迎,我也想试试。”耿力把房子进行了改造——接出一个阳光房,把客厅变成了榻榻米睡房,又增加了一些娱乐设备,然后起名“回村住民宿一号院”,以888元的价格挂在了网上销售。没想到,当天就卖出去了。“我们的第一个客人是母女俩,我们赠送了四个菜。她们特别满意。”
随后“二号院”就主动加盟来了。房主将闲置房装修后,交给耿力夫妇经营。考虑到房主投入了不少装修费,耿力把前期卖的钱都给了房主。今年6月,“一号院”隔壁“三号院”被耿力以每年3000元的价格租了下来。“这间房原来是村民闲置的仓房。我们计划在8月份进入暑期旺季之前开业。”在耿力马不停地“扩张”中,五号院六号也进入了装修阶段。11号院已经完成装修,马上投用。
“十号院”又称回村住民宿小酒馆,是“回村住民宿”升级版。这间民宿新中式风格,面积500多平方米,去年12月中旬开始运营。一楼卖熏酱小菜、牛肉面等,有种古代在小酒馆喝酒吃菜的感觉;二楼有四个客房,每个房间都宽敞明亮,一次性牙具浴巾摆放整齐,一客一换的被品由专业公司清洗,条件堪比城市三星级酒店。
“十号院”由耿力爱人高明明打理。她向记者介绍,之前的民宿都在村民住宅集中地,而选择临街上的这栋房子当“十号院”主要是为了丰富产品,提高档次,实现吃住玩一体。他们在“十号院”旁边还打造了一个复古风的“十二号”院,十多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火炕。房间陈列的老式收音机、磁带、缝纫机、水暖瓶,每一个物件都充满了满满的回忆。
预订火爆一房难求
今年夏天,已经投用的“回村住”民宿预订火爆。从200元到800元,几个不同房型都非常受欢迎,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南方游客,都对农村民宿充满了期待。
“从去年哈尔滨火爆出圈后,南方游客骤增,我们的民宿就开始一房难求。”高明明说,春节我们搞了一个杀年猪活动,让南方客人感受一下东北农村的年味。还在后灶支了两口大锅,一个做东北菜,一个做南方菜。
为了让游客吃好玩好,村委会还搞了一场厨王争霸赛,选出做农家菜最好吃的厨师,来给游客配餐。“我们不找专业厨师,就选做菜好吃的农民,让游客吃到地道的农家菜。”村委会一名干事向记者透露。
小金豆们兴奋极了,回去后大力宣传。目前,他们已经接到了好几个今年春节的民宿订单。
这家入住率100%的民宿靠的是什么?“没有一个客人是等来的,是通过直播推广吸引来的!风景秀美是基础,诚信经营、推广引流和热情服务是‘一房难求’的经营‘秘诀’。”高明明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心得。除了在携程、美团、小红书、朋友圈等平台上推广民宿外,将推广民宿与新乡村美景美食、旅游攻略、乡土人情等巧妙融合,通过拍摄视频、抖音直播的方式推送宣传,由此关注度颇高。守信践诺、热情的接待服务更是让“回村住”民宿赢得了极高的好评率和回头率。
民宿经济把村民带上致富路
随着“回村住民宿”知名度不断扩大和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也享受到了由此带来的红利。
村民冉祥菱是“七号院”房主。去年8月份,她和村委会签订五年租赁合同,将闲置了十多年的房子,以每年7000元的价格租给了村委会。“装修钱一分没花,不但收了房租,还挣了工资。”村委会雇佣冉祥菱打扫民宿卫生,每月工资2000元。“合同期满后,村委会如果不租房了,我就拿过来自己干。”看着每天络绎不绝的客流,冉祥菱计划着把院子后面有一片苞米地承包下来,打造成花海,让游人拍照打卡。
把前房租给村委会当民宿的村民张立来,前段时间自费在窗前种上了薰衣草,院子里种上了柿子豆角。“我自己家住后院,前院是民宿,我们和客人共享一个院子。” 张立来说,小投入会有大产出。去年春节,一南方游客一家六口人在民宿住了十天。张立来把年夜饭带来了,和客人们一起吃。“游客被我们的热情打动了,预定了溜达鸡和大鹅。”张立来现在定期往南方邮寄农产品,增加了几千元的收入。
不靠山、不靠水,靠着大胆创新和科学实践,新乡村将“回村住民宿”品牌不断做大、做强。“民宿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采摘和餐饮业的发展,还让村民改变观念、开阔视野。”王国良说,新乡村还有上百套闲置房屋,下一步,他们将唤醒“沉睡资源”,提高接待能力,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姝媛 文/摄/视频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