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发展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思想学说,孔子的儒学,道家的玄学,宋代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这些学说不但在它出现的时候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同时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的很多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甚至生活方式都与这些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宋代的理学是什么样的学说,又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讲道德说仁义
理学的架构
理学是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由北宋五子创建,代表人物为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宋代分南北两宋,而两宋时期文化整体风貌的变化与程朱理学是分不开的。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理”,而且还高调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就是让人们认识“天理”,了解“天理”是讲的什么道理(即纲常伦理),同时还要让人们自觉的,发自内心地遵循“天理”,以此来作为行为准则。
为了让人们找到怎么自觉遵守“天理”的方法,朱熹精心改造了汉代儒士编纂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地自我养成方式,这个方式就是我们现在常说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中是这样描述这种自我养成方式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从”格物“到”致知“,实质上是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成内在的主动欲求,就是要让人养成习惯之后完全的被这种规范所折服,从而心中产生一定要这样做的渴求,这也可以看作是伦理学上的”自律“,有了这样的自律,才会正心,从而完成修身乃至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
知礼仪,懂孝悌
理学的特点
自宋代以后,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远且特点鲜明。由于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情感欲求)对立起来,进而用纲常伦理来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了强大的约束。
理学专求“内圣”的处世路线以及“崇尚礼仪不尚权谋”的思想趋向,则把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地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这很大程度地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败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都是侵染了理学重节气和德操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理学对文人士子的影响
与理学注重知性反省和造微于心性的趋向相一致,宋朝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了精致和内趋的性格。大家熟知的宋词本是起源于市井的歌谣,而因为文人的介入变得日渐高雅。与含义阔大,形象众生的诗不同,词小而狭,巧而新,更侧重于音律和语言的契合,意境摇曳空灵,走的是幽约怨悱的路线,寄托缥缈且惆怅,极为细腻,极为精致。
两宋士大夫文化的其他领域,也都表现出与宋词,宋画相通的性格。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饮茶“品第之胜,烹点之妙,”也具备非常高雅的意境。文人玩赏的瓷器脱略繁丽,重意境,服饰也“惟务洁净”,以简朴清秀为雅。
清秀雅致
受到理学的影响我们现代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和各种社会生活活动的品味都趋向于内省,精致,和雅致。这似乎已经成为现今社会被普遍认同的一种狭义的文化标准,事实上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且具备很强的包容性的,在国家复兴之路上大刀阔斧地向前迈进的同时,我们应该更深刻的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立德,立言,立功,继承那些优良的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进步履行使命,为家庭和谐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