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明泽(重庆大学)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在这一繁荣景象背后,却也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2024年,被网友戏称为“撤档元年”。劳动节假期,由杨幂、于谦主演的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宣布撤出“五一档”。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五一档”第一部宣布撤档的电影。此前的4月23日,原定将于4月30日上映的动画电影《小倩》通过官方账号宣布撤档,择日再与观众见面。这种临时撤档的做法不仅让片方、影院和观众感到困惑,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影片撤档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在“五一档”这样的热门档期,影片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排片和观众资源,往往需要进行激烈的竞争。当一部影片发现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时,为了避免票房惨淡和口碑下滑,可能会选择提前撤档,以期通过重新安排上映时间和策略来改变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一部影片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撤档似乎成为了一种“避险”的选择。还有一种已经排片后又撤档的情况,已经排片的影片在热门档期的厮杀中,发现自己“打不过”,便选择临时跑路,希望通过撤档再上来改变命运。
然而,这种做法真的行得通吗?从表面上看,撤档再上似乎可以为影片赢得更多的宣传时间和排片机会。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弊大于利。首先,撤档会对影片的口碑造成负面影响。一旦观众得知某部影片因为竞争不过而选择撤档,就会对其产生不信任感,降低观影欲望。其次,撤档再上的成本高昂。除了需要重新进行宣发工作外,还需要支付额外的制作成本和时间成本。如果新上映的影片表现不佳,这些投入将化为泡影。最后,对于影院来说,已经卖出的票和排片计划可能因撤档而被迫取消或调整,带来退票的经营困扰。
频繁撤档虽可视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应急策略,但长远来看,它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无法为影片赢得真正的尊严和口碑。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内容的深度和情感的共鸣。撤档再上的做法,虽能短暂避开市场的锋芒,但却忽视了影片本身的品质对于观众吸引力的根本性影响。与其在竞争压力下频繁撤档,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影片的策划、制作和打磨上。凭借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主题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观众的认可和支持。
“五一”假期的撤档热潮为中国电影市场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走向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发展道路。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那种“打不过就跑”的短期策略已经难以奏效。真正的票房成功,不应仅仅依赖于临时的策略调整,而应源于影片质量的深度提升。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打破“避战”的怪圈,推动中国电影市场走向更加繁荣和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