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的垃圾袋被开发出了新功能,成为一种新的漂流瓶。新京报资料图
“亲爱的陌生人:希望你在2024年天天开心,如果不能事事顺心,那就事事尽心。”据新京报报道,高铁垃圾袋正在成为一种很新的“漂流瓶”。
就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全国有1.44亿人次乘坐铁路出行。疾驰的高铁车厢里,除了吃饭、追剧、打游戏外,一些人尝试开辟出了新的娱乐项目,从前座背后的口袋里翻出纸质垃圾袋,随机写上心里话,然后原封不动地塞回去,等待下一个同样座位的旅客。
古老的漂流瓶,承载人们美好的愿望,也让人们感受到因缘际会的奇妙,在航海时代是人类跨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符号。而今,南来北往的列车中方便乘客的小小垃圾袋,被开发出了新功能,成为当下一种新的“漂流瓶”,亦是契合了某种需求——人们渴望交流,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翻看网友晒出的垃圾袋,有人写下愿望,有人表达担忧,有人勾画旅途剪影……旅途之中,陌生人之间,穿越时空的交流就在小小垃圾袋上徐徐展开了。不知是谁启动了按钮,那也没有关系,它的初衷都是给陌生人的一封信,是此时此刻的旅途思绪,是对未来的期待和祝愿。
垃圾袋变身“漂流瓶”,为风驰电掣的高铁旅途中增添了文艺和浪漫气息,而在网络时代,“见字如面”的手写图文尤显珍贵,它戳中了人们渴望连接和交流的心,让旅途不再孤单。
正如媒介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一切工具都可以被视为媒介。只是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形式有所不同——从庞贝古城的墙壁到网络时代的留言板,再到如今的高铁垃圾袋,它们其实都扮演了媒介的角色。其之所以成为特定时空的一种流行,正是其满足了彼时人们渴望对话、交往的基本需求。
事实上,陌生人在文字相接的一刻,收到的不只有惊喜和神秘。人与人交往似乎突破了时空限制,上一位乘客不再模糊,而是有了清晰的“模样”,人们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TA的欣喜与迷惘。这对彼此来说都是一种安慰,让人得以短暂地从现实中抽离。
这也是小小垃圾袋,能带给人大大感动的地方。因为偶然“遇见”,因为陌生人之间的这种连接与善意,这段旅途也从此变得与众不同。
高铁“漂流瓶”,看似是无意间成了一种新的流行,实际上是特定空间里陌生人的交流潜伏已久,等待着第一个勇于提笔之人。于是,“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又有了新的载体。可以想象,未来还会有更多新的“漂流瓶”。
撰稿 / 翛然(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朱名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