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常青,一位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经营雨伞厂并涉足电商的企业主,遭遇了一系列突如其来的怪事。某日,其网店的主打雨伞销量骤增,短时间内售出300多把,令他颇为意外。但好景不长,次日迎来的不是持续的热销,而是大量订单的退款请求,紧接着是如潮水般的负面评价。这些评价指出商品与描述不符,明明是自动雨伞却被说成老式且生锈,让他一头雾水。
起初,宋常青怀疑是职业差评师所为,但对方并无任何敲诈举动,这让他深感困惑。随后的两个月,类似的“退货潮”和“差评潮”又发生了两次,每次都在发货后迅速要求退款,使他不仅要承受商品损失,还需承担物流和包装成本。这一系列打击导致其产品排名下滑,销售额锐减,经济损失惨重,被迫采取打折促销以挽回局面,而实际损失已超过十数万元。
面对这种有组织、针对性极强的攻击,宋常青最终选择了报警。上虞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这并非简单的个人恶作剧,而是一起精心策划、目标明确的“网络水军”犯罪行为。经过深入调查,警方锁定了位于温州的一家大型电商公司,该公司表面看似与受害者应是合作共生关系,实则因内部人事变动引发的恩怨,对离职员工及其服务的新客户展开了报复性打击。他们通过雇佣“刷手”恶意下单并给出差评,企图以此打压竞争对手,恢复自家产品的市场地位。
随着警方的深入侦查与收网行动,包括该电商公司二把手在内的17名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背后复杂的电商行业竞争黑幕得以揭开。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网络消费秩序面临的严峻挑战,也警示了企业间恶性竞争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