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国产职业剧,再度面对“悬浮”话题。
这边是《城中之城》银行行长一个电话调动十亿资金,行业难免吐槽;那边是《手术直播间》住院医手术台上接刀换人,观众直呼难绷。
其实客观来说,这两部平台重点剧的品质都有一定亮点,也都吸引了对应受众,不能说是没下心思搞创新。
但其折射的问题是,十多年了,国产职业剧给大众的印象,依然没打出个翻身仗。行业的一些努力放在观众面前,多少有点做了无用功。
而这背后,直指国剧的阿喀琉斯之踵。
努力了,但作用有限
和过去几年的大部分职业剧一样,《城中之城》和《手术直播间》热度相对有限。
前者的数据表现更胜一筹,站内热度突破9100,并成为猫眼、云合等数据日榜的TOP3常客;而《手术直播间》站内最高破8000。
这也与两部剧在类型创新上做出的努力成正比。
客观来说,《城中之城》的优势当然首先在于体量,一干叔圈大佬领衔的班底,滕肖澜的原著IP,呈现金融业多领域的全景式叙事,很符合行业认知里的“大剧”定位,也让该剧在电视端获得了不错的声量。
也不能忽视《城中之城》在职业剧的叙事层面做出的突破。
一是题材,金融产业在过往多年里,一直是偶像剧里霸总横行的悬浮区,作为正剧阐述的对象并不多,该行业相关概念和法律法规确实形成了一定的叙事门槛。应该说在这方面,《城中之城》做到了让普通观众看懂。
其次,基于原著,在专业性背景下具有强戏剧性,通过赵辉这个灵魂人物的落水,讲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好故事。
但遗憾之处或许在于,这个框架所填充的情节如今看来有些流俗,比如赵辉遭遇的“替身文学”,以及他与吴显龙之间的兄弟情等。而这种薄弱也让故事里的精英们,似乎少了点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魅力。
《手术直播间》也有亮点,罕见地对医疗类网文进行了改编。
所以,该剧的呈现要点首先是男频文的爽感,其次,通过提升书中配角苏云的地位形成双男主叙事,也形成了女性向的“磕”点。
但问题也很明显,剧中不能直接展示原著给男主郑仁的外挂,所以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二十多岁在手术上几乎无所不能、一眼能断病案的奇人,对认知还是有一定挑战。而为了补足原著在主线剧情上的缺失,增加了郑仁的复仇线,而这可谓是医疗剧领域的烂梗。
可以看到,最终的问题还是落在“讲故事”的能力上。
其实这些年来,职业剧一直在尝试改变。从早期几部现偶的口碑灾难,到专业性突围的工业化路径,再到如《问心》《警察荣誉》等生活气息浓厚、共情感强的接地气模式,不断成熟的行业已经搭建了一个足够好的舞台。
区别就在于上台后唱戏的水平。
而能够写出强专业性内容的好编剧,不但需要“上过班”,更要在相关领域真的有足够的理解,能从行业的常见场景中提取出戏剧性,而不只是搬运微博上的社会热点。
正如制片人彤彤告诉搜狐娱乐:“其实对我们来说,职业剧或者其他类型,是营销上的概念,做内容很简单,就看有没有一个好故事,基本要求是‘不出戏’。但这个要求不只是职业剧,大部分剧集其实都做不到。”
而这种先天不足,让单纯类型层面的努力很难奏效。
几分真最好?
此前《问心》播出时,搜狐娱乐曾指出,伴随着影视工业化进程,早期困扰国产医疗剧多年的“专业性”问题,已经有不小进步。
毕竟观众已经指着鼻子说职业剧“悬浮”十多年了,如今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还拿出过去“9%生理盐水”这种东西,在当下的市场环境恐怕会被直接判死刑。因此,职业剧目前有能力做到细节上的可考。
问题是,存在一些没有确定答案,但观众看起来“反认知”的部分,或许在专业上可以认为“曾经发生过”,却依然会带来观剧时的跳戏。
比如吐槽较多的,《手术直播间》电梯里的手术,无论专业上是否成立,放在屏幕上,观众首先的反应肯定是质疑,因为无菌环境和手术准备都不满足,而这就会减弱剧中想营造的爽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对这些常见行业通常都会有自己的认知。
而到底哪些点会让观众觉得“虽然不懂,但离谱”,是跟组的顾问很难帮忙解答的。这些场景考验的,是剧集塑造人物和日常事件处理的能力。
职业剧追求的“真实”,其实是个相对概念。
“至少在我的角度看,或许在职业剧创作上,主创们会出现一种思维误区,会把‘专业性’问题提到一个较高的优先级,这堪称行业的PTSD了,生怕被说‘悬浮’。”编剧迪安告诉搜狐娱乐,“但我觉得,这事就是墨菲定律,你越怕出问题的地方,越容易出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剧集的创作中心依然是讲一个有戏剧性的故事,而这就要求编剧不仅要提取现实,更要高于现实地完成戏剧化。
而这个要求,是曾经职业剧大面积“悬浮”、至今也依然存在的雷区。
“其实从去年《新闻女王》的讨论,我觉得要点就在于,观众并不需要你拍一个纪录片出来,大家要看的还是好看的故事。”彤彤说,“但关键是,如何在专业性和戏剧性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应该说,《新闻女王》的叙事是相对取巧的,和《城中之城》的金融行业一样,观众对行业背后的运行逻辑不算熟悉,给戏剧化创作留出了空间。而医疗剧之所以是影视工业化的“明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个领域,观众主动或被动地建立了深刻的认知。
所以,编剧或许认为很能体现主角专业能力与人性光辉的,在手术室替跑路的专家完成手术,帮患者垫付医药费等情节,或许十多年前会让人感动。
但在当下,观众或许更能共情那些坚守医疗程序的打工人们。
“戏剧创作从来不是十分真最好,但要保留几分真,在职业剧领域还是要看行业而异,这其实非常考验主创的认知水平。但某些主创,或许很难具有观众认知的视角。”彤彤表示。
职业剧“不存在了”?
在对谈中,多位行业人士也向搜狐娱乐分享了类似的观点:职业剧的类型价值在缩水。
迪安认为:“过去大家看职业剧,是抱着好奇的视角来的,看看医生、演艺圈、律师这些精英怎么生活。很多国家的职业剧都是从这些精英阶层开始的,大家对这些人好奇。”
“但现在不需要了,网络时代尤其是短视频时代,把一切都以视频化的形式展示给你,资深从业者直播给你讲故事,大家不需要职业剧。”
彤彤则进一步指出,影视类型这个概念也没那么重要:“类型是市场发展初期需要的,让观众对看到什么有预期,形成稳定的市场大盘。但市场越来越成熟,观众口味也更杂糅之后,其实不需要说靠什么品类打通一类观众,大家的偏好是相同的。”
“最有观众缘的剧,一是有明星,二是戏剧性强,三是制作质感够好,然后再谈什么内涵立意。”彤彤表示,“所以最容易火的依然是古偶。”
“行业总说‘用心的好剧’多出一些,但如果达不到《漫长的季节》那种品质,观众凭什么为主创的自我感动买单?”
但在内容价值层面,职业剧还是有继续做下去的理由。
一方面,类型杂糅将是未来的大趋势,比如爱情剧里,能否呈现真实的行业环境也是play的一部分,比如《爱情而已》的职业戏就成为明显的加分项,这方面能力行业理应具备。
另一方面,在一些公共服务行业比如警察、消防、教师等领域,影视行业有天然的创作需求,并寻求更深层次的价值表达,这更是主要平台和公司都要研究的课题。
而如何做好职业剧这个命题,也在敲打剧集产业。
曾经行业最难的问题是工业化,如何呈现一种真实的行业质感、实现观众的沉浸感,十多年的发展基本解决了“工具”问题;而排除了干扰项,国剧最难补的课已经迎来了考试周,也就是讲好故事的“能力”问题。
至少对于观众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始终都只是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