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超级大选年”,俄美欧“大三角”的三场选举可谓最为重磅。15日—17日,被称为“今年俄罗斯政治头等大事”的俄总统选举将举行正式投票,引起全球关注。
俄总统普京将再次参选,谋求第五个总统任期。外界普遍认为,凭借超过80%的民调支持率,普京连任几无悬念。不过展望未来,普京肩上的担子难言轻松,可能面对较前几个任期更严峻的挑战。
选前民调:首推普京
选举方式上,本次俄罗斯大选将开创几个先例。
第一,将首次在大选中实行“多日投票”方案,即分三天举行投票,而非集中于一天。
俄方称,2020年新冠疫情后,选民们感到多日投票很方便,要求沿用这一方式。
第二,将首次在多个地区使用远程电子投票,选民可在电脑、手机等移动端进行操作。
远程电子投票此前已在俄杜马选举中使用,被证明有效、便捷。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采取措施,预防“西方可能策划对俄远程投票系统发动网络攻击”。
第三,这也将是普京2022年签署乌东四地(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入俄法律后,首次在上述被俄称为“新地区”的范围内举行大选投票。
候选人方面,除普京外还有三位,分别是:自由民主党领导人斯卢茨基,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党员哈里托诺夫,俄罗斯新人党党员达万科夫。
3月11日是俄法律规定的可公开发布选前民调的截止日。当天俄三大民调显示,普京可能获得超过80%的选票,其他三位候选人有望分别得票5%左右。
外界普遍认为,普京连任已是“铁板钉钉”。2018年大选时,普京的得票率为76%。
此外,虽然按照现行法律,选举投票率不会影响大选结果生效,但作为反映选民参政积极性和对选举认可度的指标,它无疑受到俄当局高度重视。
2018年俄大选时,投票率为67.5%。今年民调机构数据预计,投票率为71%—73%。
本次大选结果将在3月28日前宣布。总统就职典礼将于5月7日举行。
新的十字路口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冯玉军指出,相比2018年俄大选,今年大选的背景有两点值得关注。
其一,这是俄罗斯自2020年修宪以来举行的首次总统选举。根据现行规定,俄总统一届任期6年,同一人不能连续任职超过两个任期。
同时,根据上述宪法修正案“任期清零”条款,普京既往的四届任期被“清零”,意味着普京今年胜选后可在2030年再度参选,成功的话可担任总统至2036年,实现较长时间的执政。
其二,2018年俄大选尽管有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的阴影,但没有发生全面战争。
此次大选则是2022年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的首次选举。2年来,延宕不休的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与外部世界关系等方面产生历史性影响。
“可以预计,即使普京能够顺利当选,未来执政之路也不会平坦。”冯玉军说,俄乌冲突持续背景下,俄罗斯已走到新的十字路口——政治存风险,经济被制裁,外交受西方孤立,这些挑战都不可忽视。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指出,相比2018年,俄罗斯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尤其表现在俄与西方关系方面。
6年前,在政治上,俄虽与西方不和,但尚能对话;经济上,俄虽受西方制裁,但欧洲仍是其主要贸易伙伴。
6年后,俄罗斯政治、经济上与西方关系紧张,俄实行“向东看”战略,目前亚洲国家在俄外贸中的比重升至约70%。军事上,俄与西方对峙对抗成为常态。
“普京模式”受认可
时间回到1999年最后一天。时任俄总统叶利钦曾紧紧握住接班人普京的手,留下一句沉甸甸的嘱托:“照顾好俄罗斯!”
弹指一挥间,普京接棒叶利钦执掌这个地跨欧亚的大国已有20个年头。风云几多变幻,不变的是普京一直以来得到民众广泛拥护。
张弘认为,普京在大选前能以高支持率领跑民调,首先归功于政绩。
普京担任俄总统的20年内,在政治层面实现总体稳定;在经济层面通过打击寡头,收回了战略资源控制权;在社会层面提高公共福利……这些使俄罗斯走上稳定发展轨道。
其次,普京的“高人气”还在于,他当政以来在俄国内形成的弘扬爱国主义、尊重俄传统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社会基础,得到精英阶层和公众普遍认可。普京所倡导的保守主义、“可控民主”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被社会广泛接受。
再次,普京在外交上展示俄罗斯独立自主的大国形象,面对北约东扩北扩,普京采取的反遏制做法为俄罗斯争取了战略空间,与精英阶层重视安全的理念一致。
“总而言之,普京执政,给俄罗斯带来的是发展道路的确定性。”张弘说,“如果普京当选,将继续给俄罗斯政治带来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担子不轻松
尽管普京胜选几无悬念,但分析人士表示,即将开启第五任期的普京肩上担子难言轻松。
安全上,普京胜选后,俄罗斯与西方、与北约的军事对抗料将持续。俄乌战场也将延续消耗战拉锯战态势。就在俄大选前夕,乌克兰动用无人机密集发动跨境打击,对俄施加政治军事压力,被认为意在影响俄大选。
张弘认为,乌克兰签署了总统令和法律,不与普京政府进行对话与和谈。这意味着如果普京当选,除非乌克兰修改和废除法律,否则俄乌外交僵局很难打破。
外交上,随着俄罗斯“向东看”“向东转”,实际上关闭了面向西方的大门。普京的执政将使俄罗斯—西方关系改善难度增加。俄罗斯也将进一步面临被西方孤立、边缘化的压力。
冯玉军指出,只要俄乌战事不结束、俄罗斯继续控制乌克兰部分地区,俄美、俄—西方关系就难见根本性好转。即便美国前总统、共和党竞选人特朗普在今年11月的大选中胜出和“重返”,也无助于改变局面。
张弘认为,俄—西方不仅在乌克兰问题、安全利益上有矛盾,在全球政治、国际秩序和热点问题上也有不同看法。俄罗斯反对西方中心主义,要做国际秩序的改革者。
经济上,虽然俄经济在战时展现出韧性,但从俄央行维持16%的基准利率来看,当前俄国内稳物价、保供应、降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冯玉军认为,尽管2023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6%,但这是相较于2022年的恢复性增长,且受军工行业拉动。只有确保俄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才能对改善民生福祉产生积极作用。
张弘认为,俄与西方经济“脱钩”,实质上等同于部分放弃全球化。未来俄在西方制裁下,科技创新、工业现代化、石油收入等方面都将承受不小的压力。
化风险,求破局
面对西方的围堵和打压,普京表现出继续带领俄罗斯取得新发展的决心。
普京上月发表国情咨文,全面阐述今后六年俄发展任务和举措,包括扩大非能源产品出口、实施多个国家项目等,被视为竞选纲领。
张弘指出,加强国内投资、拉动内需、提高社会福利,这些都是俄罗斯政府未来要着力推进的。但前提在于,需要确保俄罗斯财政收入的稳定。
“目前俄罗斯每年军费约1100亿美元,占GDP的6%。国防和安全支出占预算支出的40%。”张弘说,“乌克兰危机的前景,将决定俄罗斯是否具备稳定的财政收入,以支持宏大的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计划。”
在外交领域,普京也力图破局,化解外部压力。一段时间以来,俄罗斯积极深化同白俄罗斯、中亚国家、朝鲜、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张弘认为,普京开启新任期后,将延续“向东看”战略,同印度、中国等开展互利合作,保持与“全球南方”国家关系的稳定性。
在中俄关系方面,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也是中俄文化交流年。去年两国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2400亿美元。两国关系将继续高位运行。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