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基本上父母把孩子养育到成家,任务就基本上算结束了,以后就靠孩子自己撑起家庭了。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如今啃老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多,毕业也不上班,也不结婚,就是在家靠父母度日,如今更是出现新型的啃老族,连钱都不向父母要。
他们是怎么维持的?怎么样去改变这样的现状?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家庭版“三和大神”?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三和大神这个称呼,主要指的那些干日结的青年,干一天拿到钱就去网吧泡着或者出租屋躺着,钱花完了再去找活,日复一日如此的循环,如今在全国的蔓延的新型啃老和这些人似乎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这些新型啃老族是完全不工作的,你可能很难想象,他们这些年轻人是怎么在不工作的情况下活下来的,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出门打工不创业,也不靠家里给零花钱,却能把一年生活费控制在三千块以内。
这不是段子,而是真实发生在一些小城市和县城里的日常,他们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套自成体系的极简生存术,每天傍晚准时出门,不是为了散步,而是去菜市场扫尾货,五块钱能带回三斤快要烂掉的蔬菜,他们不嫌弃,洗干净还能吃上好几顿。
米面粮油呢?家里本来就有,父母厨房里的存货能支撑好几个月。零食、日用品从来不买正价,只靠优惠券和各种平台新用户活动,哪怕只省两块三块他们也乐此不疲,更省的是住,不用租房不交水电,家里的空调电视WIFI照样享受。
饭点一到,饭菜热腾腾地上桌,父母虽然嘴里叨叨几句,但手还是没停过,你要说他们心安理得吗?他们自己可能都不好意思承认,可现实就是这样,住家里不花钱还能蹭吃蹭喝,确实比一个人租房打拼轻松得多。
再说收入来源,其实这些年轻人也不是完全没工作。他们靠的是零活经济,刷视频,拍短视频,注册小号领红包,跑外卖,写些AI文章,或者转卖不用的闲置,有时候一天收入不过十几块,但他们习惯了这种够用就行的思维方式。
哪怕是靠羊毛经济混饭吃,也觉得比去公司打卡上班舒服,这就是新型啃老的现实写照,他们不是伸手要钱,而是通过一种极致省钱+轻度自给的方式,把生存成本压到最低,问题是这种生活方式真的能持续下去吗?
他们的心理状态,社交能力和未来发展,又会不会因此被冻结?
父母心甘情愿接济?
你说他是啃老吧他又没问我要钱,但他确实也没想出去工作,这样的情况在无数家庭里上演。其实很多父母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孩子早点独立成家立业,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心,看到孩子在外吃苦就心疼得不得了。
于是在无声的默契中,父母成了这种新型啃老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是在有退休金有房产的家庭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房子本来就是自己的,不住也是空着,水电费反正每月就那几百块,吃饭做菜多双筷子也无所谓。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家,哪怕天天躺着,也比在外奔波早出晚归吃不饱睡不好让人安心,很多父母嘴上说着你怎么还不出去找工作,但心里其实是愿意孩子多待一阵的,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一走家里冷清得让人难受。
有时候反倒是孩子说要走,父母还会挽留:在家多待几天工作不急,而从孩子的角度看,这种依赖并不是完全没有愧疚感的,他们知道父母辛苦,但现实让他们暂时没办法做到独立,高房价,高就业门槛,激烈的职场竞争,让他们在刚迈出校门的时候就感受到社会的残酷。
投出去的简历如泥牛入海,进了公司却面对加班内卷看不到前途,不如回家歇口气,重新想想人生,在这种博弈中,家庭成了缓冲带,孩子想逃避压力,父母愿意提供避风港,但这真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恐怕只是延迟爆发。
长期不工作不社交不承担责任,很容易让年轻人逐渐丧失应对复杂社会的能力,一旦哪天父母老去,靠山不再,他们是否还能独自撑起生活?这不是谁的错,而是整个社会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而家庭成了唯一还能慢下来的地方。
很多人选择去小县城
当然,也不是所有年轻人都选择躺在家里不动弹。在这个要么卷要么躺的社会,还有一些人开始走出第三条路:回小县城工作,尤其是那些不愿意卷到半夜,也不想靠家里生活的年轻人,小县城的稳定和温吞,恰好满足了他们对平衡生活的渴望。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大城市的白领月薪上万,住在几十平的出租屋里,下班还要加班写报告,周末排队挤地铁看房,相比之下县城的节奏慢得多,生活成本低,房价比一线城市便宜十倍不止,交通不堵,朋友亲戚都近在身边,幸福感反倒更高。
一位选择回县城的大学生就坦言:我觉得已经够用了,反正吃住都在家里,钱不是最重要的,心安才是,于是就选择了回老家考事业编,虽然工资只有五六千,但她说:她每天的工作内容不过是文件收发,整理资料,写些稿子,但下班准时节假日双休,这种稳定让她更有安全感。
数据显示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将眼光从北上广深转向了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不再追求名企光环,不再执着高薪职位,而是回归有饭吃有家住有家人陪的本质生活,他们也许挣得不多,但活得更自在更开心。
不过小县城生活也不是没有挑战,机会少发展空间有限,甚至身边人对留在家里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对于那些厌倦了内卷不想当社畜的年轻人来说,这或许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开始。
所以说到底,关键就在于年轻人能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社会能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每一个不一样的选择也有尊严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