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栗旬再好,也不见得他的银桑能被每一位《银魂》粉丝接受吧?”
“cos”是英文“costume”的简略写法,通常以动词的形式出现。cosplay在日文中写成“こすぷれ”,罗马音读作“kosupure”,译为“角色扮演、服饰装扮”。而那些借用服装、饰品、道具以及化妆,扮演成动漫、游戏、电影、小说等虚拟角色的人,一般称之为“cosplayer”,简称“coser”。
作为2.5次元的一种表现形式,cosplay之所以能作为一种动漫衍生产业发展起来,与日本这个动漫产出大国息息相关。不过,cosplay这个概念的首发者,却是一位名为Nov.Takahashi的美国人。
cos界的鼻祖!!不服来战:-D笑
这个美国人在旧金山参加国际化妆舞会时,突发奇想地将“costumeplay”简称为“cosplay”,并将这个名词使用到日本“MyAnime”杂志发表的文章中。由于正值日本动画御宅王朝建立之初,cosplay的出现无疑为御宅族抒发对角色喜爱之情提供了一种更为直接的表现方式。
1982-1983年,日本地区掀起了一场空前盛大的cosplay运动,大量的coser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御宅文化巩固根基必不可少的一支队伍。
网传的日本四大coser,从左到右分别是:樱庭时央、椎名朔哉、HIRO HIRO和华月琉那。
中国的“cosplay”历史相对较短,最早追溯到1993年的香港艺术节,当时一个名为“四百尺”的同人组织,以《银河英雄传说》当中同盟军的形象在会场上出现。紧随其后,1995年台湾地区在一次游戏宣传活动中,首次以coser代替模特,成为了该活动的聚焦点。
上图为香港coser K.L.旭子,下图为台湾著名coser
大陆方面,虽说起步稍慢于港台地区,但前人提供的丰富经验让其得以急速稳定地成长,加之正值旧媒体时代与新网络时代交接,cosplay的市场条件越加成熟,为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2000年8月,中国大陆成功举办了第一届cosplay大赛。此后数年间,国内coser人员数目以肉眼可见的增速呈直线上升。
然而“coser”这个群体终究是一个舶来品,传递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精髓被打磨耗尽的情况,缺陷的地方容易受感染,糜烂甚至转为病毒扩散。不完善的COS圈,注定无法确保coser水准的一致性。
近年来,cos圈的优势凸显,有利可图因而一哄而上要成为coser的野模不胜枚数。面对这个来势汹汹的利益集团,COS圈或许将迎来首轮大规模的洗牌运动。
当信仰与颜值、诚意与金钱不可兼得时,取舍选择毫无疑问将反映coser和野模各自对于cosplay态度与立场。
一、coser一定要专业吗?
答: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这里的专业要两看。
coser不是职业,犯不着评职称。它只是三次元的动漫爱好者与二次元角色之间联合的媒介,用作满足自己与最爱角色近距离触碰的梦想。coser喜欢这个角色,从而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还原角色,这份诚意与专注已经足够检验一个coser的专业程度。并非一定要拿着一张履历纸说自己参加过什么大型比赛,拿了多少奖,坐拥多少粉丝后宫。
毕竟这年头网红野模一大堆,观众老爷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哪个一夜爆红,哪位一夜成名,就看谁家的后台够强大,谁家的推手更强势,谁家的水军更会撕逼。coser这个行业也一样,国内目前几大漫展,哪个更有经济效益明眼人一算就知道,这个时候推出一些博人眼球的野模coser,从而使其拓展后期业务的公司比比皆是。这种带着职业性质的“专业”coser,我看任何一个喜欢动漫的宅友都不太能接受。
平沢唯 cn: 守年
诚然有很多人说,又不花你家的钱白白给你拍照,不穿着暴露你会搭理?少点圣母心,少用上帝视角来说话!别把野模不当coser!再说了cos圈这种规范性低、参与性强,缺乏严格监管控制的圈子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冰清玉洁了?不就是一群死宅凭什么摆出一副清高的姿态评头论足!
讲道理,为了还原角色的暴露我是坚决支持的,毕竟人家为了爱好豁出去,如此良好的职业精神,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但现实是,当下大部分野模,别说她对自己cos的角色属性不了解,甚至连最起码的人设名字都没记住。
我曾试过被一位女装潮田渚的野模问过这样一句话:
“为什么你们二次元都喜欢平胸的女生?为了这个角色裹胸都快勒死我了。”
——那你应该cos小渚常服或校服打扮的。
“小猪是谁?罗志祥么?”
那一刻,哪怕对面这个漂亮可爱的女生装束上与潮田渚如出一辙,我都无法将其与角色对号入座。我也想尊重每一位野模coser,但你们又有没有试图尊重一下这个角色本身对于漫迷的意义呢?
二、coser一定要漂亮吗?
答:coser的魅力不在颜值,野模的价值体现在颜值。
有颜值的coser不一定是好coser,但没有信仰的coser一定不是好coser。就跟咸鱼,没有任何区别。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四组图片。
第一组图片来源于Instagram,由一个用户名为“anneliesvanoverbeek”的coser提供。
图片从左到右分别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傲慢与偏见》的凯拉奈特利、哈利波特和奥黛丽赫本。
第二组图片来自一位台湾的野模coser,她因裸身穿塑料袋在网络走红,紧接着被不知名人(tui)士(shou)爆出一段不雅视频。
第三组的图片比较零散,分别由“相机入魔”《哈尔的移动城堡》(出镜的是93岁老奶奶和她的孙女)、helloheyi的狼外婆和专注《伊藤润二系列》的coser“mamakiteru”组成。
最后这组图片来自早年一位叫做“yuki喵”的野模coser。这妹子在cos圈的丑闻各位观众老爷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在这就不展开八卦了。
港真,这样的对比做出来之后连我自己都觉得愧对第一和第三组的coser,感觉这是她们cos生涯当中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简短的cosplay发展历史,还不足以磨平文化上差异,偏低的接纳程度导致coser得不到安稳平和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一些对市场敏感的公司嗅到了cosplay的可盈利性,巧妙借用各大漫展平台,通过网络媒体打造一批知名野模,以最低支出,最快速度地达成利益的最大化。
这些野模不需要知道cos角色的任何情况,也无需了解这个角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她们只需根据公司或自身的实际情况,给某些带着目的与意图参展的人群,看到他们想要看的地方。
三、coser一定要有爱吗?
答:Of course!
投身于二次元事业的工作人员,无论在国内外,都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在面临瓶颈和挫折时,单靠信仰与爱无法生存,但没有了这两样,则不能称之为生活。
平野绫cos凉宫春日、杉田智和cos坂田银时、种田梨沙cos栗山未来、小野大辅cos赛巴斯酱
动漫的受众群普遍年龄偏小,为了更好拉近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增加舆论好感,娱乐圈一些明星通常会以“二次元爱好者”的称号自居。比如男神是“旗木卡卡西”的杨幂、女神是“灰原哀”的陈晓、推荐了《fate/zero》的陈坤以及喜欢服部平次的刘亦菲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且被认可程度最高的,莫过于徐娇和汪东城,两人常被外界戏称为“娱乐圈最会COS,COS圈最会演戏”的明星。
不管外界如何质疑她的COS水平,但六花的coser我只认她
姑勿论真爱还是刻意,但人家作为一个明星,也明白要先把二次元人物撸清楚才敢说自己喜欢动漫。反观某些一问三不知的野模,明明很讨厌二次元还偏要装出一副很喜欢动漫的样子,以容貌为武器,硬生生把自己放到神台上,以专业coser自居。
cosplay之所以强调爱与信仰,是因为只有真心喜欢角色,对角色有感情的人,他们所出的作品,才能被喜欢角色的漫迷们认可。一个对角色没有丝毫感情的野模,长得再漂亮又有何用?她能媲美得了角色本身带给漫迷们的视觉享受吗?
小栗旬再好,也不见得他的银桑能被每一位《银魂》粉丝接受吧?
当coser的努力抵不过野模的势力,漫展变成约妹子的场地,野模的身材颜值成为cos的主打要素,丑闻与炒作双管齐下,动漫角色沦为他人作秀的工具时,原本单纯的喜欢早已被扼杀,歪曲了cosplay精神主张的错误发展状态,最受打击的无疑是那一群真心因为喜欢而去用心还原角色的coser。
真·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快乐。
我一直觉得,单纯还原服饰装束的行为只不过是打着“cosplay”旗号的变装罢了。而与之相对应,那些只是单纯穿着角色服饰的人,在我看来只能唤作“变装者”,而绝非是“coser”。
你可以觉得我无理取闹,甚至有点装。明明去逛漫展就是为了拍妹子,还弄得跟什么似的,典型“既要当**又要立牌坊”。
但那又怎样?
就算我没给钱就拍照了,但我好歹买了门票,规规矩矩地从大门进来,说话评论的权利总归是有的好伐?
我就是看不惯那些穿着我最喜欢角色的服饰的野模,明明对角色丝毫不了解(甚至还有些人暗地里认为动漫幼稚无趣),一边满脸无所谓地说“不就冲着妹子和欧派来么,装什么正人君子”,一边勾搭起漫展主办方的负责人员;
我就是那么玻璃心,就是那么脑残粉,就是觉得他们亵渎了角色,就是觉得coser的信仰与爱比颜值更重要;
我就是觉得那些主张要漂亮野模,说没有颜值没资格做coser的人,不仅否定了那些喜欢并努力还原角色的coser,还否定了正统角色魅力与价值。
因为在这些人看来,coser形象好气质佳高于角色本身,cosplay的意义只体现在外表形象化。“角色感”太虚了,妹子又太正,三次元能触摸怎么都比二次元靠真爱强对吧?
所以,我还真的不太懂你们的2.5次元。
也还真的,不想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