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史
成
华
2015年夏,《司马相如》里的卓文君、《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从故事里走出来,穿梭在龙潭水乡、锦绣天府塔、东郊记忆等地,倾情演绎“川剧之美”。
此举,是为“川剧·镜缘成华”艺术文化交流活动采风拍摄,系列照片随后在“乐桥音缘·2015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上集中展出,为传播川剧文化做嫁衣。
该交流活动由成都市川剧院等共同举办。
70年代的成都市川剧院
成都市川剧院是国内最负盛名的专业艺术院团之一,与上世纪最著名的川剧班社“三庆会剧社”一脉相承,组建于1959年1月9日。
历年来,出过晓艇、刘芸(二度梅)、陈巧茹(二度梅)、孙勇波、刘萍、孙普协、王玉梅、王超、虞佳9位梅花奖得主,共摘得“梅花”11朵。且培养出不少国家一级演员、剧作家、作曲家。
(梅花奖始创于1983年,每年一评,2005年起改为两年一评。该奖第一届名为“1983年首都戏剧舞台中青年优秀演员奖”,后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更名为“梅花奖”,第23届起又更名为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1981年,成都市川剧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场地位置在猛追湾街道望平社区东风路街北一巷3号。原来是川剧院主要的表演舞台,后改作排练厅。
川剧,是四川一大文化特色。
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经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再用四川话演唱,就成了我们口中的“川剧”。
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
会馆、茶馆的出现和发展,促成了川剧的成熟,催生了商业化川剧,成都“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爱好闲逸生活,常到这些地方品茶听剧。
有首竹枝词,曾描绘过这样的市井生活:“端来凉粉两三盘,味调宜辣复宜酸;腮旁嘴角红犹在,就向街前念戏单。”
从形成到发展成熟,川剧经历了功能从酬神驱邪到娱乐教化,文化从封建迷信到商业世俗,观演场所从乡土祠庙到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演变。
多年来,成都市川剧院创作、演出了大量有影响的艺术作品,诸如《白蛇传》、《柳荫记》、《欲海狂潮》等。
2012年,成都市川剧院更名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调整为专门从事川剧艺术研究、保护、传承和展演的研究机构。
位于锦江区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国内第一家以川剧命名、以戏剧演出为主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即是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管理的。
2018年12月,由成都市川剧院艺术家参与策划和作曲等、成都市成华小学出演的校园川剧《我们在一起》,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华文化小大使”文化艺术戏剧类展示比赛,斩获最高荣誉“中华文化九州奖第一名”,并受邀在2019年8月参加在伦敦举办的“莎士比亚中英青年戏剧展演季”交流。
川剧传承人,一直在努力并尝试着,用各式新创新的方式,聚集爱好者,吸引世人关注,以推迟这项传统技艺消亡的时间。
前不久,荣获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奖的川剧题材电影《活着唱着》,就用矜持而不夸张的方式,表述了川剧人、川剧面临的现实问题。
(《活着唱着》改编自2012年成都电视台赵刚导演在石板滩拍摄的纪录片《民间戏班》,这部纪录片曾荣获2013第56届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地方文化在城市转型中所面临的处境,一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议题。
作为为川剧服务的研究机构,如何让更多人认识戏曲,了解、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