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爻位”解说《周易》爻辞,始于《易传》。如《小象传》说,爻位有“不当”“正当”“中正”之分,又有“应”“不应”之别;《系辞传》云,“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
《易传》之后,以“爻位”解说《周易》爻辞就逐渐成为《易》学主流。两千多年以来,似乎没有人对这种解《易》思路产生怀疑。
马王堆帛书《系辞》
然而,一个显而易见、不用费多少周折就可以考证出的史实是:爻辞是爻变所形成的变卦的占辞——
根据大衍筮法可知,爻题中的“九”“六”表示爻变。“九”表示阳爻变,“六”表示阴爻变。爻变则形成变卦。变卦又称之卦。《左传》凡引《周易》爻辞,均称“某卦之某卦”,甚至直接称某卦!例如: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gòu)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guài)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乾卦初爻变则成姤卦,第二爻变则成同人卦,第五爻变则成大有卦,上爻变则成夬卦,六爻全变则成坤卦,可见,乾卦爻题“初九”“九二”“九五”“上九”“用九”分别表示“乾之姤”“乾之同人”“乾之大有”“乾之夬”“乾之坤”。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称观卦六四爻辞为“观之否”;《左传•僖公十五年》称归妹卦上六爻辞为“归妹之睽”。
马王堆汉墓帛书《缪(mù)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嗛(谦)之初六, 嗛(谦)之明夷也。”谦卦初爻变为阳爻就变成明夷卦。
马王堆帛书《缪和》
大衍筮法、《左传》及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信息明确告诉我们:爻题中的“九”“六”表示该爻生变、该卦变成另一卦。《系辞》也早已明确告诉我们:“爻者,言乎变者也。”这种变,不是无关紧要的量变,而是质变!它彻底变成了另外一卦!因为爻辞所说的卦象通常情况下只有在变卦中才能找到,可见,爻辞是针对爻变所形成的变卦而作出的吉凶论断。所谓爻辞,其实是爻变所形成的变卦的占辞。
爻辞是变卦的占辞,那么,以“爻位”解说《周易》爻辞就是驴唇去吻马嘴。
从《周易》同卦七处占辞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以“爻位”解说《周易》爻辞是多么荒谬!例如:
夬(guài)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節)戎,利有攸往!”
大过初六(校) 过涉,灭顶凶,无咎。
革六二 巳(攺)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兑六三 来兑(敓),凶。
需六四 需(濡)于血,出自穴!
大壮六五 丧羊于易,无悔。
乾上九 亢(抗)龙有悔!
夬卦卦辞及变卦为夬的其他六处爻辞,都是利征伐之意——既然是“同一卦”,吉凶宜忌相同理所当然。若以“爻位”论,大过初六、革六二、兑六三、需六四、大壮六五、乾上九爻位各不相同,怎么可能得出相同结论呢!
再如:
屯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比初六 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节九二 不出门庭,凶。
既济九三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随九四 随有获(祸),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复六五 敦复,无悔。
益上九 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君子、小人其占不同,这是《周易》占辞通例之一。屯卦卦辞说了两种情况:对于小人而言,“利贞,勿用有攸往”;对于君子而言,“利建侯”。变卦为屯的其他六处爻辞也分两种情况:比初六、随九四、复六五、益上九是对小人而言,不宜有攸往;节九二、既济九三是对君子言,利建侯,“小人勿用”。若以“爻位”论,六处爻辞爻位各不相同,不可能得出相同结论。
又如:
蹇 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既济初九 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井九二 井谷射鲋。瓮敝漏。
比六三 比之,匪人。
咸九四 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谦六五 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渐上九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蹇卦上坎下艮,为祸患临门艰难之象,变卦为蹇的六处爻辞皆取处境艰难之意。若以“爻位”论,爻位各不相同,怎么可能都处艰难境地呢?《周易》认为“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坤》),蹇卦卦辞占曰“利西南”,意思是艰难之时宜寻求朋友们的帮助,故变卦为蹇的咸九四曰“来朋从尔思”。比六三曰“比之,匪人”,意思是见到艰难情况而等待,不够仁义。正因为是“同一卦”,所以占辞才相通!
为什么会产生“爻位说”?这是因为《周易》作者无意中挖了一个坑:《周易》是一部没写完的书——按大衍筮法算数成卦,论变,一卦可以变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互变,可以形成4096种变化。但是《周易》只写出各卦任意一爻变所形成的变卦的占辞,对于各卦任意二爻变、任意三爻变、任意四爻变、任意五爻变以及六爻全变的种种变化,《周易》并没有一一说解。
《周易》为什么没有写完呢?是因为没有必要写完:六十四卦互变,可以形成4096种变化,但变来变去,最终还是六十四卦。所以,碰到爻变,可以直接去看变卦的卦辞——《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随,穆姜就是依据随卦卦辞判断吉凶。
由于《周易》作者只是示范性地写出了各卦任意一爻变所形成的变卦的占辞,又由于《周易》作者所采用的爻题示变这种形式过于“隐晦”(熟悉大衍筮法的专业筮人自然明白爻题的含义),从形式上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爻辞与爻的位置次序有关,导致后人提出了“爻位说”。依“爻位说”解释《周易》,根本无法说清爻辞之所以然,也无法说清爻辞所言卦象的来源,因为《周易》爻辞根本就不是按爻的位置关系构思而成的!
《周易》作者偷了个懒,却无意中挖了个巨坑,坑杀了无数思考问题不全面、不深入的学者。话又说回来,那些被坑杀的学者,冤吗?
汉代画像讲经图
(作者朱兴国,著有《三易通义》,齐鲁书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