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可爱的南方小土豆!”当下,这句话不是指南方的土豆食物,而是北方游客对南方游客的昵称。随着哈尔滨的冬季旅行频频出圈,线上线下刮起的“尔滨”风潮,也让“南方小土豆”频频登上热搜,成为热词。但在“南方小土豆”被宠上天的同时,这个说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网友认为这是对南方人的身高冒犯。
其实,身材矮小的在东北本地实际会被叫做“地缸”“地出溜”,东北方言里本就没有小土豆的语言习惯。对此,有网友表示,“南方小土豆”其实最开始来自于几个南方游客给自己的称呼。随着网络大红成为热词,东北文旅和当地人才顺着南方人习惯热乎乎地叫起了“南方小土豆”。
另外,想当上“南方小土豆”可不容易。只有能让东北司机遇到你秒变夹子音、让东北大姨和你“拉手手”“系围巾”,让东北冻梨因为你被摆盘端上,有着类似“被宠上天”的情况才是网友和当地人口中的“南方小土豆”。为了哄好宠好“南方小土豆”,当地文旅和当地人民费尽了心思。豆腐脑可以加糖,室外布置可以烤手顺便还能放点烟花的小火炉,就连哈尔滨动物园的东北虎都把脸伸过去接“南方小土豆”撒的雪。有网友感叹,“和东北虎打过雪仗,它甚至无法还手”。能享受这种待遇,难怪网友给“尔滨”冠上“讨好型市格”的美誉。
很明显,从网络舆论到线下实操,都可证明“南方小土豆”是一种爱称。比如,游玩时不忘大喇叭温馨提醒“各位亲爱的‘小土豆’,请注意脚下安全”;不少北方市民看到外地游客打不着车,自发用私家车免费搭载外地游客,还在车上贴了“南方小土豆免费顺风车”的标志。所以“南方小土豆”的称号和歧视及攻击无关,而是饱含满满的宠爱。哈尔滨不断向外释放整座城市的善意,展现北国的温暖“人情”,全网爆火则是游客们对哈尔滨付出真诚的热情回馈。
与其说“南方小土豆”侧重的是对群体行为的解读和对群体身份的确认与区隔,不如更多关注到昵称中所体现出的南北文化碰撞。从“南方小土豆”占领哈尔滨,在东北获得哄孩子般的体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南北文化又一次的交流尝试,这是一种不同地域背景主体在进行对话时的新相处模式。以冬日为话题的文化交流,为这场对话赋予了更多浪漫色彩。与“公主请××”一样,对“南方小土豆”的萌化处理,让他们看似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获得了极大的包容空间,也让南方与北方在这次的对话中获得了不同以往的亲密关系。
不过,当“南方小土豆”这一称呼,非常紧密地与当地文旅宣传挂钩时,还需注意谨慎玩梗,适度调侃,避免争议过度发酵,破坏了当前火热和谐的文旅环境。但不能否认的是,“南方小土豆”摸索出了南方与北方的新相处模式,让差异在理解中完成对话。屏幕内外的围观者在一群软糯可爱的小土豆中间,一一化身心软的神,给“尔滨”送上了“泼天的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