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古田军号》,到正在上映的电影《1921》,及不久前播出的电视剧《中流击水》,王仁君前后三次在影视作品中饰演了毛泽东。在他看来,每一次的诠释都是一个答疑解惑的过程。
正在热映的电影《1921》中,王仁君饰演青年毛泽东。
“拍完《古田军号》,我自己也会有很多感触和疑惑,古田会议1929年那个阶段,毛泽东带着3000人的队伍,从井冈山败退下来,躲避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穷追猛打。但二十年后,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
带着这样的疑惑,王仁君无论是在拍摄电影《1921》,还是电视剧《中流击水》时,都会更深入地去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体会他当时的心境,也正因此使他对毛泽东的崇拜变得更加深刻。
电影《古田军号》
第一次演毛泽东,眼里有光也要有悲悯
201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等共同筹拍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古田军号》。彼时,王仁君正在横店拍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被通知去八一厂试镜的时候,王仁君还不知道要拍什么以及自己要演谁,直到试镜时看到了一张毛主席年轻时的照片,他才隐隐觉得这次自己有可能要饰演毛泽东。“那时,陈力导演刚参加完两会,我们见面聊了不到半个小时,她就让我回去准备,说定我了。”
从小,家里人就经常给王仁君讲毛主席的故事,长辈家里也会挂着毛主席的画像,所以饰演伟人,让王仁君觉得既兴奋又富有挑战。这也是他第一次饰演青年毛泽东形象。
如何准备?王仁君一度摸不着头脑,他想起导演曾经执导过很多历史题材的影片,里面都有毛主席的身影,“我想,除了看一些书籍,是不是要看一些前辈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导演之前的作品?但导演跟我说:千万不要,别人领悟的人物形象是别人的,你要从自己的状态去体会角色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这之后,王仁君看了很多与毛泽东相关的书籍,以及身边人的回忆录,了解那时的历史环境、他从小的成长经历。还会找一些毛主席晚年的影像资料,观察他的动作习惯、举手投足、眼神、微笑,再去推断他年轻时的状态,包括动作的幅度和频率。
虽然导演开解王仁君,“轻松上阵就好”,但他知道自己绝不能懈怠。“这是我的偶像,而且我还要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但第一次饰演毛泽东,王仁君还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状态,“陈力导演也下了很多工夫,她不是那种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拍摄的导演,她会启发演员,让演员有感而发,再去记录那个瞬间,她觉得这才是演员情绪的表达。”
电影《古田军号》是王仁君第一次出演毛泽东。
王仁君至今都记得陈力导演和他说的两点,第一:主席的青年时代,眼睛里是有光的。“我能体会这个光,是光芒、希望,所以他才能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还有一点:主席的眼中时常有悲悯。“他有胸怀天下的同情心,这其实很难去把握,既要有光芒,又要有悲悯,两者很难兼容。”
因为《古田军号》全片实景拍摄,对演员有很大帮助,“我们还原了很多历史原貌,看到老百姓家里连饭都吃不上,却还自发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和门板卸下来给战士。拍到中后期,心中的悲悯就会油然而生。”
《古田军号》上映后,有很多年轻人在王仁君微博下留言,“我发现当代年轻人对主席的热爱程度、尊敬程度不比他们的父辈或祖辈少”,他说。
电影《1921》
伟人的爱情有情投意合,也有志同道合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青年毛泽东的形象和感觉在王仁君的心中开始扎根,很快他迎来了第二次扮演毛泽东的机会——电影《1921》,在这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片中,王仁君再次出演青年毛泽东,而这一次是更加年轻的毛泽东。
“《古田军号》里,我饰演的是1928年到1929年时期的毛主席,那个时候他的个人思想和领导经验已经相对成熟。而1921年,毛主席应该还是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要有变化,才能体现出人物的成长。”
王仁君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伟大的人不可能天生就气定神闲、英明果断,他一定有青春活泼的阶段,风华正茂时,他是什么样的?带着这样的疑惑,王仁君翻阅了大量资料,包括早期的文稿、人物传记,了解到了一段现在很少被提及的毛主席早期的经历。
电影《1921》的故事背景要比《古田军号》早,所以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还是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1921年之前,毛泽东第一次去上海,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怀揣梦想,只身来到陌生的大城市,为了理想,一边在改变这个国家命运的道路上摸索,一边脚踏实地地工作着。“他也打过工,在洗衣房里帮忙,叫工读互助。”王仁君感慨,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从小事做起,“这是伟人和我们最贴近的一件事。”
有了这样的理解和感触,他也找到了自己演绎主席青年时期的方向。电影《1921》中,更多的是具有朝气的,在寻路过程中拼搏的毛泽东。“在成长阶段里,我觉得就应该通过各个角度,多维度展现。包括伟人谈恋爱是什么状态,大家都知道他和杨开慧之间的故事。他们之间用什么样的口吻说话,他如何跟自己的恋人表达情感,这些在《古田军号》里面都是空白的。”为了更好地还原毛主席和杨开慧的革命感情,王仁君看了很多记录两人过往的人物传记,最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拜读两人之间的书信。“我能从中感受到伟人对爱情的向往,对恋人的思念,对家庭的愧疚,以及他的宏大志向。他们比现在年轻人的情投意合又多了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一定是和他们的理想和事业分不开的。”
电视剧《中流击水》
能够成为领袖的人,必有过人之处
扮演毛泽东的频次增多,毛主席思想的烙印也会在王仁君身上越来越深远,他经常感慨,毛主席精神世界承受的东西,还有毛主席坚定的意志都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今年5月播出的电视剧《中流击水》,就是王仁君第三次饰演毛主席。该剧讲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8年井冈山会师胜利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拍《中流击水》时,也解答了我之前扮演毛泽东时的一些疑惑。”
电视剧《中流击水》剧照
王仁君提到,剧中有一个桥段讲述了毛泽东带着新民学会的会员来到北京找他的老师杨昌济,为了学习西方文化,他们办了个留法预备班,筹到款后要送一批同学去留学,毛泽东原本也在名单之中,但他选择留下来。“这是我之前一直没有弄明白的一个疑问。”而这部剧解释了毛泽东当时的想法,“他不排斥出国留学或学习先进的文化技术,学习后拿回来改造自己的国家是个值得推崇的办法。但另一方面,也要有一部分人扎根本土,去了解自己国家的现状,他说了一句让我特别有感触的话:任何一个国家的自强之路必须根植于自己国家本身的文明土壤之上。这就是: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穿什么样的鞋,走什么样的路。”
剧中,秋收起义期间,刚刚组建起的人民军队遭到了敌人的重创,毛泽东身边一个一直跟随他的战士牺牲了。在当时的场景下,作为演员的王仁君“心情非常低落,尤其看着牺牲的战士躺在那里,还断了一条胳膊,情绪真的有点儿承受不住。但作为演员,我要把毛泽东当时坚毅、勇敢的状态表现出来,他内心一定是伤痛的,但他要把大家的情绪稳定下来,把大家从悲观的情绪里拉回来。那场戏上场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如神助,但拍完我立刻就不行了。”平复了很长时间后,王仁君不住地感慨:能够成为领袖,必须有过人之处。
还有一场戏让王仁君印象深刻,是毛泽东母亲去世后,他回到老家,和父亲长谈,拒绝继承家业,结果被父亲责骂。“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和母亲的感情非常好,母亲去世,他没在身边,内心一定非常难受,但是这个时候五四运动又迫在眉睫。其实我也能理解他父亲说的,父母挣下家业:两片山、22亩地,作为长子,弟弟妹妹都还小,理应继承家业。但我从毛泽东身上看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奉献精神和他们的情怀,他必须放弃这一切,因为心里更大的责任是整个国家。”
为了表现父亲对毛泽东的不理解,王仁君主动要求,加了一场自己挨打的戏,“我觉得需要让父亲把内心的积怨宣泄出来,就建议导演加了这样的情节。”道具是饰演父亲的演员手中的烟斗,钢制的。最初对手戏演员还担心这样太疼,但王仁君坚持,并主动向“父亲”跪下来说了一段有关理想的台词,使这场戏拍得更加真实、生动。
——谈表演——
想让人物丰满,就要从角色身上找细节
从高中开始,对文艺和表演的热爱就在王仁君的意识中蠢蠢欲动,作为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他经常组织一些社团活动,“当时算是文艺爱好者。”后来,他选择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艺考的时候,就觉得跟我一个考场的考生都非常了不起,都是从小就接触舞蹈、音乐的,而我却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会。”但恰好是这一点,让王仁君最终被老师选中。
曾经,在“文艺爱好者”王仁君眼中,拍戏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他以为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可以把工作做完。进入大学后,他利用假期参演了一部电视剧,却发现拍戏跟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比如有时要拍昼夜颠倒的戏,还有夏天的戏,户外40℃,摄影棚里50℃,不能开风扇,因为要收声。这些是之前完全不知道的。”
王仁君
那时的他曾犹豫过,这真的是自己要坚持一生的事业吗?从大二开始,他有了一些在舞台上的演出,当收获掌声时,他的自信也逐渐建立了起来。“付出得到外界的回应,而且这种回应恰好是最能鼓舞到我的。”
毕业之后,王仁君很快就遇到了一部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作品——电视剧《中国1921》。剧中,王仁君第一次尝试演原型人物,毛泽东的同窗、“湘江三友”中的萧子升。
随后,他又出演了电影《萧红》,饰演萧红的丈夫端木蕻良,这也是王仁君第一次拍电影。“电影的拍摄和电视剧完全不一样。电影是需要精雕细琢的,有时布灯两个小时,就为了拍一个眼神。而且这不光是靠自己就能完成的,还要配合剪辑、音乐,帮助你的表演达到一个不同的维度和深度。”
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王仁君饰演大哥盛长柏。
另一部对王仁君非常重要的作品,则是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著里,王仁君饰演的大哥盛长柏,学业优秀、长相俊美、感情专一,但沉默寡言,“这个人物不说话,就没法传递情感,而且他太完美了,演出来,观众就会有代入感。”于是,王仁君做了一些大胆的突破,“我就想,他既然在思想上是个巨人,那行动上是不是一个矮子。”他参考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比如他们的身体不是很强壮、生活上不是很精明等等。“有时候他可能会被自己的衣服绊倒,被侍女摸一下手,就会跳起来,非常气愤。”王仁君说想要一个人物从细节上变得丰满,就要找到一些他的“毛边”。
对于角色的调整,王仁君一度也非常忐忑,但当该剧播出后,看到很多好评,王仁君也格外惊喜,“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大胆地突破和创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新京报资深记者 张坤玉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