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和我国并称“四大文明”之一的国家。
可惜古印度的文明已经断绝,但是它们在历史中演变出来的制度,还有着很深刻的历史价值意义。
在古印度时期,统治者通过一种名为“种姓制度”的政策,开始统治当地的印度人民,防止普通人去接触财富、权利、地位等有价值的东西。
这种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很不合理的规则,直至今日,现代印度也依然沿用着种姓制度。这给他们的国家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但是在历史意义上,这也是古印度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它具备着研究和探讨的重要价值。
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
古印度拥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种姓制度的产生和形成以及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简单地概括说,种姓制度起源于雅利安人。他们在原始社会进化,和对周边土地征服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制度。
印度这片土地拥有着很多个国家,也被称为“人种博物馆”。这也反映出来印度复杂的局势,以及交流程度较多的大概念。
据《吠陀》中记载,雅利安人初到印度之时,大概在公元前一千年时期。他们占领了很多土地,也建立了大小不一的王国。
从此以后,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便形成了一种奴役与被奴役的种族歧视关系。
雅利安人的皮肤较白,而其他人种的皮肤较黑。因此,他们用“瓦尔纳”来区分彼此之间的差距,保持白皮肤的“高贵性”以及血统的“优越性”。
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印度种族制度,而是这种制度的原始形态和概念。在此基础上,才逐渐演变成了后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
雅利安人的原始社会后期,便已经形成了权利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领导者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越来越高。当他们占据了恒河流域时,因为铁器的使用,生产力也显著地提高了。
手工业开始向农业转变,商业上也出现世袭商人制度。财富的逐步增长,也导致了社会分化问题的扩大。
这个时期的古印度,已经逐渐形成了三个社会地位不同的等级。第一种是贵族形成的婆罗门,第二种是掌握军事的刹帝利,第三种是依靠生产力最低级吠舍。
这几个等级制度,是用来区分雅利安人的。而那些非雅利安人的群体,也只有一个社会地位最低的等级,名为首陀罗。
首陀罗在文献记载中被描绘成:“人中首陀罗,兽中马,都是运载的工具。”据此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备受上级的压迫和虐待的。
最低等级首陀罗的出现,也迫使他们被纳入了原本雅利安人的等级制度中。与此同时,肤色的意义也失去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用这种等级,来区分人种的不同类型。
印度种姓制度的内涵
四个种姓等级制度形成后,奴隶主贵族便借助着宗教和法律,开始逐渐将种姓的权利、地位、职业、婚姻情况等加以固定。
这套严格又完整的统治阶级制度,对于掌权者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也是尤为罕见的。
根据《摩奴法典》中所记载,婆罗门独揽宗教事务,是专门祭司,享有最高的统治权力。而刹帝利掌握军政大权,是贵族手下的武士。
吠舍是经营农业和牧业,与生产者相关的一个群体,他们也是被压迫和剥削的存在。只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还享有着一定的微小权利。
而等级最低的首陀罗,下场最为凄惨,他们被要求服从任何条件,专门为了上级种姓制度的人服务。
这四个种姓制度,以及不相等的地位和权利。是天生就注定的,无法将其的身份改变,而且根据血统和出身,他们将会代代相传。
在文件记载中提到:“低级出身者,因贪欲而以高级种姓的职业为生,则国王剥夺其财产后,应立即放逐之。”
不难看出,这种制度是非常森严的。低等级的人丝毫不能逾越,只能接受命运不公的安排。
古印度世袭化的等级制度,是保证贵族们享用权利的工具,是压迫奴隶们的枷锁。他们严格地执行到了生活当中,使得种姓制度发展得更加完整。
不同等级的种姓制度里,是无法结婚的。《摩奴法典》中记载说:“再生族初次结婚要娶同种姓女子。”
他们强制要求,只有在一个种姓之内,才可以结婚生子。这是为了保证种姓制度,不会因为互相通婚而造成混乱。
经过时代的发展后,古印度又提出了,只允许高等级男子,依次娶低等级女子结婚。而低等级男子,是不允许娶高等级女子为婚的。
如果违反这种规定,就会遭受到很残酷的惩罚。而最低级的首陀罗,也允许娶同类女子为妻。
这种婚姻制度,也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向种姓制度提供服务的。它以此来延续等级社会不变的地位,从而达到高等级种姓血脉可以代代相传。
在宗教生活上,等级最低的首陀罗,也会遭受到最为不公平的待遇。一切决定的宗教活动,首陀罗都是没有资格参加的。
如果首陀罗看了一眼宗教的书籍,哪怕听到或者读一些关于宗教活动的文字,就会遭受到十分残忍的虐待。
有的人会被劈成两半,有的从耳朵中递进毒药,或者是用刀割掉舌头等等。这是种族歧视,也是阶级压迫,更是种姓制度的一种形态表现。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十分典型的,他们具备着明显的歧视和压迫行为。他们与奴隶制有区别,也有着一种难以切断的紧密联系。
除了这四个等级之外,古印度还有一种贱民阶级,这是比首陀罗还要没有地位的一种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可想而知,甚至连出门走路都要受到限制。
而这种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对古印度时期各国家的发展,社会时代的变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从以上简单分析中不难看出,古印度社会结构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他们是奴隶制和种姓等级制度并存,而且交织在一起的。
尤其是最低等级的首陀罗,他们社会地位低下,还会经常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奴役。因此,他们和真正的奴隶的界限也很模糊。
有的人常常认为首陀罗是奴隶,但是在实际上,首陀罗并不是奴隶,他也是具备的最低等级的人群。
因为在古印度时期,奴隶制和种姓等级制度还是有一些区分的。在古印度居民中,奴隶制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奴隶主和奴隶。
而种姓等级制度,是以出身和权利等相关因素,划分出来的四个明确等级。奴隶制度,是为了维护阶级剥削制度的特别手段。
虽然他们等级森严,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高等级种姓人不会成为奴隶。不管是哪个等级的人种,都可能会因为一些事情,从而沦落为奴隶的存在。
古印度种姓制度,存在的限制是越来越多,制度完善也是逐渐严格的。四大种姓之间,有严格的形式区分,根据世袭代代相传。
这种严格的血统观念,也限制着整个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它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他们无法发挥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也扼杀了一些不同种姓人的才能。
因为世袭制度,最高等级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也开始倚仗权势,不思进取,逐步沦为生活骄横奢侈,淫乱放荡的人。
低级种姓制度的人,吠舍与首陀罗,以及没有等级的贱民。也在传统观念的禁锢下,开始自暴自弃,苟活于世。
这种社会惰性的影响,让时代发展陷入了僵化、窒息。著名的马克思曾经说过:“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
毫不客气地说,种姓制度毁灭了印度,使他们无法创新和发展。最终也导致了古印度文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十分具备特点的一种。它超越了奴隶制时代,经历了历史时期的阶段发展,造成了很深的社会隔阂,严重影响了劳动人民和民族的团结。
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种姓制度不仅没有随着文明一起消失,反而还不断地演变更新,一步步流传了下来。
这是印度特定历史和政治背景条件所决定的。在种姓制度以后的各种社会形态,即使是现在的印度社会,也是建立在压迫和剥削之下的。
它制造了人与人的差异,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此来奴隶普通人民。使得种姓制度在印度持续了千年,最终也成为印度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1.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