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循子墨导演,邓超领衔主演的职场电影《胜券在握》于11月15日上映,截至目前票房1.8亿,不及预期,与导演上一部作品《扬名立万》的9.26亿票房相去甚远。部分影迷认为影片中人物行为动机、职场叙事脱离实际,难以让打工人共情。
而去年底上映的同为职场喜剧的《年会不能停!》取得了12.93亿票房,并以8.1的评分成为豆瓣近五年最高分国产喜剧电影,有着优秀的口碑。这两部题材相似,甚至在主角的“小人物”塑造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电影,却获得了迥乎不同的评价,影视产业观察认为《胜券在握》存在的某些问题值得同类型影片的创作者思考。
叙事反转与观众预期存在落差
尽管《胜券在握》以牛马电影的“爽点”进行了营销,但刘循子墨导演实则并没有满足于为观众提供简单的职场爽文,而是延续了《扬名立万》的风格,试图通过多重反转的复杂叙事来吸引观众,但有些反转的前后叙事节奏把握不当、情感衔接缺失,导致与观众预期产生了显著落差。
在影片中的重大反转可以概括为五次——白胜骗局揭露后员工态度的迅速转变、AI原型机在关键时刻意外受损、白胜良心发现回归团队、AI比赛胜利实为资本操纵,以及白胜最终选择离开原公司加入新泡泡工厂。
第一次反转的突兀在于反转前后的叙事节奏存在问题。白胜在逼问下拿不出掌握了AI技术的证据,所以不得不向员工坦言自己并未掌握核心技术。前面剧情用了较长的篇幅烘托气氛,通过刻画白胜一系列反常的行为来铺垫“东窗事发”的危机感,然而,被欺骗的员工们的反应只有短暂的愤怒,下一幕员工们就因为公关强尼的几句话化解了愤怒,极快地接受了“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大饼,公司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影片至此也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冗长的铺垫和生硬的反转给观众带来割裂感,也是许多观众认为该片情节“脱离现实”的原因。
而第二、三次的反转更为符合观众对于职场喜剧叙事发展的预期。第二次反转中,原型机被破坏的情节,不仅展现了职场中的权力斗争与压迫,也推动了影片的高潮——人工假扮AI的紧张桥段。观众由此产生代入感与紧张情绪,也符合观众对于职场喜剧中“正邪对抗”与“小人物逆袭”的期待。
当白胜出卖团队后,观众必然不是期待主角一走了之,“小人物”被资本击败后的蓄势重来才是正常的职场喜剧发展方向。他良心发现,以期权为赌注带领团队参加AI比赛,顺应了观众对于理想主角的设想。第三次的反转也能反映出白胜这一人物复杂的心理和艰难的抉择,丰富了主题的深度。
但随后的第四次反转却让观众大失所望。泡泡工厂苦心经营的AI产品参加比赛获奖,却被高层告知这是资本操纵的结果。实际上,这是影片对于“反套路化”叙事中做出的尝试,但显然未能起到预期的戏剧效果。
在这一反转之前,影片以一系列的蒙太奇剪辑烘托出了众人一心创造奇迹的励志氛围,观众已然做好了迎接胜利的心理预期,这一反转不仅打破了观众对美好结局的期待,也呈现了打工人面对资本力量时犹如蚍蜉撼树的无力感。尽管这一反转设计是为了揭示“众人皆是资本的棋子”这一批判性观点,但缺乏情感缓冲,观众在前期积累的正面情绪被瞬间浇灭,与观众对于职场喜剧的“打怪升级”的预期不符。
最后,白胜离开奥传司加入新泡泡工厂的终极反转则是情理之中的。尽管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是理想化的艺术处理,但恰恰契合了当下观众的精神需求,职场电影除了揭露职场阴暗现实,也要为观众提供精神补药。
在经典电影叙事结构中,一般以安排2-3次情节反转为宜,否则便可能因为篇幅等原因,难以给予每次反转充分的铺垫,进而影响叙事的流畅度。《胜券在握》通过五次反转为观众带来了较一般职场喜剧电影更复杂的叙事,呈现出一定的创新性,但其中的第一次和第四次反转处理得较为生硬,可能未能满足大多数观众的期待,从而影响了影片的口碑和票房表现。
人物设定前后割裂
人物作为影片表达主题的载体,其前后成长、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式,都是引发观众深入思考的路径,角色本身是有主体性的,人物的选择和行为要有合理性,并且符合主体意识的表达,才能让剧情发展流畅不割裂。而在《胜券在握》中,几个主要角色的行为存在缺乏逻辑、前后不一的现象。
比如白胜一开始被公司裁员,为了800万期权,他必须苟在公司100天。这一角色设定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妥协,在资本的强势胁迫下,他后来签订了股份转让合同,这一行为也合乎人物性格,但他仅仅因为一次回家与母亲的交谈,便立刻良心发现,产生了巨大的行为转变。这种转变缺乏足够的内在动机和情感铺垫,白胜多次提到了负债父亲的事情,影片后续也没有交代清楚他是如何解开心结的。白胜的转变让观众一头雾水,前后期的他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被生硬地拼接。
同样,周望高这一角色的行为转变也缺乏逻辑支撑。作为老总的私生子,周望高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因此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自己本意的事情。一开始狠心要揭发泡泡公司的骗局的小周总,一夜之间就改变了想法,是什么促成了他的改变?从电影中来看只是一次生日宴会就让他发现了同事情谊的可贵,这一情节显然不足以承担人物转变的重任。
至于泡泡公司的众人,也停留在理想化、单一化的群像塑造方式上。影片中的职场生态被简化为善恶对立、正邪分明的二元结构,主角白胜和他的团队代表了正义和善良的一方,而对手张见则代表了邪恶和冷酷的一方,这种简化不符合职场的真实情况,略显刻板。同时,每当情节推进时员工们会不约而同地达成统一想法,例如白胜坦言骗局时,众人纷纷要走,在听了热血演讲之后,众人又纷纷重拾信心,过分理想化的塑造也带来了脱离实际的观感。
从主要角色个体到配角群像的塑造上,《胜券在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仿佛这些角色只是被编剧随意摆布的木偶,缺乏难以让观众理解和认同的人物成长弧线。
而《年会不能停!》中的人物更具有信服力,角色行为始终贴合人物设定。看似离谱的升职过程中,主角团三人都保持着各自不同的职场形象,马杰克是一个老实工作、怕事躲事的“牛马”,潘妮则是与之相反的理想主义代表。胡建林由始至终都以一种憨厚笨拙的形象出现,他从钳工调到公司总部成为hr,身上还遗存着奋斗年代对于“将来的你会感谢现在奋斗的自己”这类鸡汤的信念,他后来能够为配件厂发声、奋起对抗高层,也就变得合理了。
总的来说,由于职场题材电影是与打工人最为贴近的题材之一,每一位打工人观众都能结合自己的现实经验对于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是否真实可信给予评判,因此创作者更应该注重人物塑造的连贯性和行为转变的合理性,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地投入到影片的情节发展中,对人物产生共鸣。找到唤醒打工人们情感共鸣的“最大公约数”,而不要为了创新刻意地违背观众的预期,这可能是《胜券在握》带给职场喜剧影片最大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