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不拴绳、不捡狗屎、不守规则的不文明养狗人,不满越来越多。
但一些养狗人坚信,自己的狗温和乖巧,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而有的养狗者,还会将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与仇狗者划上等号,视其为潜在虐狗者。
英剧《后半生》中,男主在公园不拴狗绳,被人劈头盖脸一顿骂。
他表面道歉,背后却恶言相击,觉得对方多管闲事。
情绪盖过了理性,两方很难沟通。
长此以往,一些人就会把对极个别不文明饲主的不满情绪,扩散到所有宠物主身上。
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2022年北京一小区的毒狗案件中。
一名投毒者因为被狗吠声吵到,自己的三轮车被狗撒过尿。
就用剧毒物质,害死了小区9只宠物狗和2只流浪猫。
这次事件中,一部分人对毒狗事件没有那么愤怒,反而认为是低素质宠主换来的「福报」。
现在很多爱狗、养狗群体内部也有类似声音。
觉得是一个老鼠害了一锅粥的结果。
但规范行为,提高素质就能解决问题吗?
在鱼叔看来,这背后有很多短期内难以调和的冲突。
涉及到城市化进程中生活习惯、文化认知、资源分配等多方面的复杂冲突。
比如,像是狗狗随意排泄、吠叫扰民等问题。
私人别墅或高级住宅区的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活动范围大,不会受太大困扰。
一些老旧的居民区,因公共空间有限,矛盾更容易滋生。
韩国电影《绑架门口狗》中,就将故事对准一个密集的平民住宅区。
公寓楼空间狭小,隔音也不好,没有养狗的条件,明令禁止养狗。
但很多爱狗人还是偷偷养,狗吠声经常扰民。
一个本就碰上烦心事的住户,便将怒火撒到了狗身上。
很多爱宠者完全将宠物视为家人,主张宠物友好的地铁、餐厅、高铁等。
但厌狗人则认为,过度推崇宠物友好,是对非养宠群体权益的漠视。
剥夺了怕狗、狗毛过敏群体的公共空间使用权利。
此外,养狗还被很多人视为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有钱人的消遣。
像电影《绑架门口狗》中,不养狗的人看到养狗的妇人,感叹说:
「他们大概都身家满贯,才做养狗这种奢侈事。」
很多老一辈人认为,狗是低人一等的生物,而非家庭成员。
《狗阵》中,男主把狗带进屋内,给狗亲自喂食。
就遭到冷嘲热讽:「对你爹有这么好吗?」
这种话在现实中,也相当常见。
回到广州投毒事件上。
至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
不论背后动因多么复杂,投毒行为都无法合理化。
在这次事件中,惨死的狗狗是最无辜的。
公共区域投毒致宠物狗死亡,是明明白白的犯罪行为。
归因于狗主人没管好,是忽视主观恶意转嫁责任。
至于如何定罪。
根据律师解读,首先,如果投放的不是剧毒,没有对他人生命、财物安全等造成危害的,构成寻衅滋事罪。
其次,如果投放物品属于剧毒,且主观恶意强,则涉嫌投放危险物质罪。
此外,宠物属于私人财产,投毒者行为也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具体的责任、量刑,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考量。
如何避免人宠矛盾进一步恶化,阻止更多悲剧发生呢?
首要的,还是对投毒者的问责、惩戒,保护养宠人的权益。
《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到2023年,中国养宠人数已达7510万人。
宠物在今天已不是普通的动物,早已成为很多家庭中不可缺失的成员。
还有导盲犬、搜救犬、医疗犬、追踪犬等多种职业犬。
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日常出行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给予它们更高的保护,本就是文明社会的体现。
不过,问责毒狗,与正视厌狗者的正当诉求并不矛盾。
长期来看,要避免恶性投毒事件反复发生,还需要做得更多。
提高文明养犬意识,防止伤害或妨碍他人、影响公共卫生,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就像罗翔说的:
「养狗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但人类所有的情感都需要节制。」
真正的解决之道还在于建立社会共识。
当然,这并不容易。
需要法律、教育等多方努力,在矛盾进一步激化前,建立起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规则和认知。
国内虽然有《刑法》对危害公共安全罪有明确处罚,但涉及宠物和流浪动物尚未形成专门的法律体系。
这几年,我国也在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探索如何既维护公共利益,也能保障养宠人的权利。
比如澳大利亚,对宠物扰民问题有明确规定,宠物狗持续吠叫3分钟以上,社区可直接出具罚款。
今年安阳当地也修改《条例》,明确规定,养犬扰民拒不改正的,最高会面临两万元罚款。
在德国有专门的《养狗法》,规定对大型犬饲主实施强制性行为培训和考试,主人和犬只必须一起参加。
现在国内也有这种呼声。
相信假以时日,爱狗者和厌狗者总会在对话和妥协中找到共存之道。
就像电影《绑架门口狗》中结尾。
虐狗的男主,终于站在饲主的角度,体会了失去宠物的绝望心情。
救回狗后,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归根结底,极端行为不能带来改变,只会制造更多伤害。
真正的改变,来自全社会的理解、包容和合作。
这不仅是横亘在爱狗人和厌狗人之间的课题。
亦是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终归要扛起的责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