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美学博士后,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生活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兼学术部副部长等,是上海市委组织部干部在线定制课程《周易导读》和上海市级精品课程《与中华审美文化》的主讲教师,研究主要领域为易学与儒佛道文化、先秦诸子美学思想、中国古典美学等,已出版多种著作,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九十多篇。
《周易》通说《周易》本经的要素组成《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古老的重要经典之一,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宝典。这本书由两本书组成,《易经》和《易传》。
《易经》又称《周易》本经,大致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说明其主要内容:阴阳符号及其象征、四象八卦及其意义、六十四卦卦形组合、六十四则对应卦辞、三百八十六则爻辞、六十四卦排序分编。前三个部分说的是《易经》里面有一些符号,叫卦象。这个卦象是六个爻的,六个爻其实是有两个卦,即上卦、下卦,就是我们说的八卦组成的。那么八卦又是由阴爻、阳爻两个符号组成的,所以前面这三个部分大致是说从阴阳符号到四象八卦,再到六十四卦的卦形组合,共有六十四个卦象。每一个卦象都对应一则文辞,这则文辞叫卦辞。每一个卦有六个爻,每一个爻都对应一则文辞,这则文辞叫爻辞,《周易》有三百八十四则的爻辞。但是还有两个特例,第一卦乾卦,第二卦坤卦各多一则用九和用六,后面的文辞相当于爻辞。把这两则加进来,那么《易经》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则的爻辞。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是有固定顺序的。《易经》分成上下两经,六十四卦要分成两部分,现在通行本的《周易》上经是三十卦,下经是三十四卦。《周易》大传的组成部分《易传》相传是孔子所作。后来有人怀疑不是孔子作的,有可能是孔门弟子。到底谁作的,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唐以前一般认为是孔子晚年所作,孔夫子周游列国还鲁以后,生命当中的最后五年主要研究两本书,一本是《易经》,一本是《春秋》。相传他作的《易经》,共有七种:《文言传》《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文言文最早就来自《文言传》,《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卦和坤卦有《文言传》,《文言传》可以说是其作者对于乾坤两卦的卦爻辞进行更加深入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从中揭示了人生智慧和美学智慧,所以说《文言传》非常重要。
《彖传》分上下两传,彖是断的意思,判断吉凶,还有一种说法,彖是卦的意思,彖辞就是指卦辞,卦辞就相当于一卦的主旨、中心。那么彖就是对主旨中心进行更加深入的揭示,每一则卦辞多有一则彖传,对卦辞进行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释,共有六十四则彖传。
《象传》也随经分上下,但它又分大小,因此《易传》有七种十篇和八种十篇两种说法。为什么分大小呢?一个卦有卦辞,还有六个爻辞,解释卦辞的就叫大象传,我相信有两句大象传大家是比较熟悉的,一句就是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是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来自乾坤两卦的大象传。那么小象传就是跟在爻辞后面的,所以有多少爻辞就有多少小象传。
《系辞传》可以说是最早研究《易经》的易学通论,对《易经》的一些基本问题,历史来源,跟道德伦理的关系,演变历史,占卦的方法等等作言简意赅的说明,因为它篇幅比较长,就分上下。北宋的学者就把《系辞传》分成上下各十二章。
《系辞传》后面是《说卦传》,阴阳是怎么来的,八卦是怎么来的,八卦有什么象征意义,在《说卦传》里面作了说明,学《周易》可以先读《说卦传》。《说卦传》是记录《周易》最基础的一些常识,你要懂阴阳、懂八卦,才能够读懂《周易》。
《说卦传》之后是《序卦传》,六十四个卦是按一定序列排列的,为什么这么排?《序卦传》作了说明。《序卦传》其实也不长,它大概是要用古人的逻辑来说明宇宙是怎么演化的,万物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大概有两个主要思想:一个是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另一个是告诉我们,正的动力和反的动力都能够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变化。
最后一个是《杂卦传》,《杂卦传》很短。六十四卦中每相邻两个卦,即第一卦和第二卦,第三卦和第四卦等等之间有一个规律,即非覆即变。什么叫非覆即变呢?变就是变卦,比如说第一卦是乾,乾卦六个都是阳爻,那么坤卦就是六个都是阴爻,坤就是乾的变卦,存在一个正对变的关系。第三卦是屯卦,第四卦是蒙卦,你把屯卦覆过来以后,那个就是蒙卦。所以《杂卦传》对这样一种卦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卦义有什么影响作了一个很简单的解读。先经后传与经传参合本据说根据《周礼》的记载,在远古的时候至少存在过三种《易经》,有一部叫《连山》,传说是神龙发明的,主要用于夏代,就相当于夏代的指导思想。《连山》这一部易经是以艮卦为首的,艮为山,因为上卦是山、下卦也是山,所以卦象就像山之出云,连绵不绝。有一部叫《归藏》,据说是黄帝发明的,用于商代,《归藏》这一部易经,它的第一部是坤卦,不是乾卦,坤就是大地。大地啊,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它以阴柔为首卦,崇尚阴柔。很多人认为黄帝的学说和老子的学说都是崇尚阴柔的,都是道家的始祖,所以有黄老学派之说。这两部易经都已经失传了。第三部就是《周易》,据说是周文王推演出来的,他被纣王囚禁在河南安阳羑里。
韦编三绝就是我刚才讲的,晚年的孔子研究《周易》,很认真,韦编就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三绝就是多次断绝,因为这个成为他的枕边书,出门都要放在车上。后来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证实了这一点,《史记》里记载的韦编三绝即是晚年孔子精研《易经》。
从汉代开始出现了经传合编本,刚开始《易经》在前面,《易传》在后面,传是为了解释经的,为了便于阅读就出现了二者掺和的情况,就出现了今天的这种掺和本。但是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易经》的第一卦乾卦是经传分开的,后面六十三卦才是掺和在一起的。到了宋代朱熹他们说王弼这样是变乱古字,重新分开。但是到元代出版社出版又把经传掺和在一起,所以我们今天看经常是经传掺和在一起的,很多人就容易误解,以为说《周易》就是一本书,其实《周易》是两本书———《易经》和《易传》,两本书距离至少五百年。《易传》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最权威的、最好的来解读《周易》的易经本。含义性质“周易”这两个字的意思,一种说法说“周”是普遍的意思,一种说法是“周”是周王朝的发家地,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指周代。另外一个就是关于“易”,从古文字角度来讲最早可能是指蜥蜴的意思,还有说这个“易”是日月为易,“易”上面是“日”,下面是“月”,像昼夜的变化,还有一种说法是把下面这个“月”看成像地平线,那个“日”像太阳升起和落下,也是代表了时间的变化,汉代还有人说“易”有三易,一是易简,就是简易的意思,还有是故易,还有一个是变易。总的来讲,大家都认为“易”就是变易、变化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它可以是周代易经,也可以是一本讲循环变化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易传》中的“易”大概有十来种不同的意思,所以可见《易传》作者对“易”是什么也没有搞得很清楚。
《周易》与审美阴阳之美《周易》最主要的就是阴阳八卦,阴阳八卦最主要的两个符号是阴爻和阳爻,阴爻代表一切阴性的东西,阳爻代表一切阳性的东西。学《周易》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周易》就是要理解阴和阳的关系,易以道阴阳。辩阴阳有一定规律性,天为阳地为阴,公为阳母为阴,雄为阳雌为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正为阳反为阴。在生活中辩阴阳很难,对阴和阳的认识非常复杂。那么什么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而已,比如说一个人正面看得到的就是阳,背后看不到的就是阴,体外看得到的就是阳,看不到的就是阴,只是相对而已。所以不要非常教条地认为阴就是阴,阳就是阳,阴阳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中和之美通过研究周易我发现阴阳关系中正才能吉。《易经》里面卦爻的关系,透露了一个中正和谐,为什么要中?为什么要正?阴阳为什么要和谐?传统的这幅太极图告诉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白的象征阳,黑的象征阴,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阴和阳是相对的,隔了一条太极曲线,阴和阳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阳变少了会变成阴,阴变少了会变成阳,就像我们一天昼夜的变化。《周易》强调的是一种阴阳的和合,以致达到一种平衡,叫阴阳平衡。四书里面有一篇是《中庸》,中庸简单的讲就是我们说的追求中和之美,追求中正和谐。象征之美如果说《周易》是一座审美的殿堂,那么它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呢?一种叫阴爻,一种叫阳爻。阴爻和阳爻经过排列组合得到的就是八卦。八个卦有不同的象征物,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同时有八个主要的象征意义,乾是刚健,坤是柔顺,震是奋动,巽是驯入,坎是险陷,离是附丽,艮是抑止,兑是欣悦。它们不是独立的,是可以牵在一起,连在一起的。八个卦相乘就是六十四个卦。